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2013-10-22 22:49 作者:平湖可人 阅读量:29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著名作家吴伯萧在《歌声》一文中写道:“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

“小时候唱过《让我们荡起双桨》,红领巾在胸前骄傲的飘扬。长大了《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懂得了为什么要珍惜幸福的时光。立志做一个有为的青年,激动的双手《接过雷锋的枪》。亲历了《东方红》响遍神州的时代,把《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春天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们高举旗帜走向辉煌!”这是我在传箴言的活动中,编拟的一条短信。回顾走过的路,人生如歌,岁月如歌。

我们的童年,在新中国诞生的日子里度过。少先队员,是心中的向往;肩膀上的标志,是进步的象征;刘文学是我们崇敬的榜样,《红孩子》、《鸡毛信》、《小兵张嘎》,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不但意义深刻,而且意境优美。《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吹响前进的号角,“时刻准备着”,让我们迈出整齐的步伐。

进入中学,又红又专,“斗私批修”成为时代的主题。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党中央号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事不留名,蔚然成风。大家悄悄地扫地,到车站码头扶老携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那个时代,也是学习的时代,成绩代表先进。那个时代,更讲“阶级斗争”。“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是一句开导出生成分差的人的口头禅。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领导阶层的主力军。“斗私批修”普及到初中学生,班委会变成“检讨会”。共青团员的称号,让人骄傲自豪。对出生成分不好的人,申请入团,上级组织不但要反复考验当事人,对其祖宗三代,也要翻来覆去的考查,真是难于上青天。

1966年春夏,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红色”成为时代的主流色彩,《东方红》的旋律响彻云霄。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红旗像海洋一样,波澜起伏。为表忠心,“红宝书”成为经典。《毛主席语录》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至成为关口路隘的“通行证”。凡是当道的地方,墙壁纷纷涂上红色颜料,书写毛主席语录,吃饭睡觉,上班下班,把《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忠字舞”风靡一时,“样板戏”普及到生产队。凡干部开会,党委书记带头唱一曲“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的召唤”,以提升精气神。“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也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随时随地提醒着人们: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春天的气息。《春天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和煦的阳光照耀三山五岳。“春风又绿江南岸”。

歌曲打下时代的烙印,歌声伴着我们成长。

邓丽君的歌曲,曾被认为消沉意志,扣上“靡靡之音”的罪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红色年代”里,被宣布为“毒草”,一刀刈去。《四季歌》、《五哥放羊》,因宣扬小资产阶级情调,打入“十八层地狱”……一切的一切,歌曲与政治有关,文艺为人民服务。言为心声,在那个“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年代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被扼杀,被扭曲。歌曲成了政治牺牲品。

儿童时喜欢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青年时喜欢唱“阿哥啊阿妹情意长”,老年时喜欢唱“花篮的花儿香”,歌曲与年龄有关。高兴时喜欢唱《喜洋洋》,悲哀时喜欢唱《莫愁啊,莫愁》,歌曲与心情有关。团聚时喜欢唱“今天是个好日子”,离别时喜欢唱“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曲与气氛有关。外向的人喜欢唱《辣妹子》,内敛的人喜欢唱《难忘一九九八》,歌曲与性格有关。总之,歌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歌曲。

现在,两年一届的“青歌赛”,不仅仅是选拔几个人才,赛出几个歌手。更为重要地是传承文明,构建精神领域阵地。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不但“百花齐放”,而且张扬个性,尊重人权,体现和谐社会的共存共荣精神。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唱红歌”热情高涨。“激情广场大家唱”和“革命歌曲大家唱”,从昆仑山脉,唱到东海之滨,从黑龙江畔,唱到西双版纳,大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著名作家吴伯萧在《歌声》一文中写道:“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象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

我,就是为了在《岁月如歌》中放映自己的声音、形象和感情。

季风

相关文章关键词

《岁月如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