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姓氏漫谈

姓氏漫谈

2013-10-26 07:06 作者:云天 阅读量:32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某杂志介绍的“奇姓妙组合”就很有创意,我国有“毛主席万岁”这五个姓,有姓“东西南北”的,还有姓“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拾百千万兆”、“上下左”(暂时没找到姓“右”的)。

QQ群里发来这么一则消息: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办统计出全国最爆笑的人名:刘产、赖月京(还是个男的)、范剑、姬从良、范统、夏建仁、朱逸群、秦寿生(亏他父母想得出)庞光、杜琦燕、魏生津、矫厚根、沈京兵、杜子腾。排名第一的:史珍香。群发一下,大家减减压,不准笑。忍住

大笑之余不由想起姓氏的有关知识。

中国古代姓与氏有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

宋代史学家刘恕在《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姓与氏的联系与区别。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如姬、姜、姒、赢、姚等。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顾炎武《日知录·原姓》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指出姓是稳定的,而氏的变化可以很大。例如,周人姓姬,相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齐人姓姜,相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的,都历时很长且没有变化。氏的情况就不同,变化较大。孔子本是宋国贵族的后代,而宋是殷商遗民所建,应当姓子;他的先祖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孔子家语》),便又以孔为氏。因为氏可以变化,它的得名情况也较复杂。有的以先人的字为氏,如伯、仲、叔、季;有的以先人的别号为民,如唐、虞、夏、殷;有的以先人的溢号为氏,如戴、武、宣、穆;有的以爵号为氏,如公、侯、伯、王;有的以封国为氏,如曹、鲁、宋、卫;有的以居地为氏,如城、郭、园、池;有的以职业为氏,如卫、陶、索、卜。也正因为如此,有时一个人甚至会有几个民。例如,商鞅本是卫国人,以卫为氏,称卫鞅;作为公室子孙,以公孙为氏,称公孙鞅;后来被封于商,又以商为氏,称商鞅。

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一般说来汉字都可以为姓氏。

某杂志介绍的“奇姓妙组合”就很有创意,我国有“毛主席万岁”这五个姓,有姓“东西南北”的,还有姓“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拾百千万兆”、“上下左”(暂时没找到姓“右”的),有姓“第五”的。有些姓倒不稀奇,凑起来还是满有意思的,如中国的十个主要朝代“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还有一些少见的姓,如“买、母、弓、淦、门、景、劳、惠、但、明、漆、宿、滕、鄢、印”的。

前两日,本地报纸上就登载了有个老人姓“要”,我还跟“要奶奶“做了十几年的邻居,但一直以为是“姚奶奶”呢。

一些姓氏结合在一起就会出笑话如:龚、母(公母);江、施(僵尸);吴、毛(无毛)等。有些姓氏不好取名,容易闹笑话,如本文开头所说。

相关文章关键词

《姓氏漫谈》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