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进城
导读父亲当时在前门大栅栏劝业场工作,是百货公司的业务员,那天母亲领着我和弟弟去找父亲,要不父亲是不知道我们进城来舅妈家的。其实父亲是不喜欢母亲带着我们进城的。
我第一次进城是和母亲、弟弟一起去的,去舅妈家。那是我十一岁的时候,也就是一九六七年三月。舅妈家住南城,我们家住海淀郊区,有七十多里的路程。那时候进一次城是不容易的,交通不是很方便,郊区的车不是很多,一天才十几趟,必须赶点,要不等车时间是比较长的,说不定要等一个小时。
在还没有动身进城的前几天,听说母亲要带着我和弟弟进城,就已经兴奋得不得了了,城里是啥样子我和弟弟在猜测着,晚上睡觉躺在被窝里还在谈论我们想象里的京城。其实我和弟弟都是在城里出生的,我一岁多点儿、弟弟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就搬到了乡下老家,还不记事,对于城里根本没有一点儿印象。所以这次进城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久违的大事,我们也一直盼望着这个日子的到来。
母亲跟隔壁的老婶打好招呼,说进城四五天,家里多给关照关照,别的倒没有什么,猪早就卖了,冬天是不养猪的,到了春起才抱猪娃;家里还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子,婶婶自然会帮着喂的,好在哥哥是十七岁了,许多事情自己还是能够做的,所以母亲才能够放心带我们进城几天。母亲最多的叮嘱就是生好炉子,注意煤气。当然婶婶也会一天过来好几趟,过来照看的。
母亲、弟弟和我走到村口车站,上了开往颐和园的汽车,四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颐和园,再倒332路汽车到白石桥乘坐105路无轨电车,在珠市口西大街的板章路下车,走不了几步就达到舅妈家了。近三个小时的路程,那时候城里的交通很畅通。
105路电车到了西直门,是从西直门的城门洞子钻进去的,其实这才叫真正进城。那时候西直门是城边,城门楼子里是城里,城门楼子外是城外。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西直门的城门楼子,还看见了那高大的明城墙。庆幸的是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见西直门的城门楼子和明城墙,等到第二年我再进城的时候,整个明城墙和它相连的很多城门楼子都被修建地铁拆得不剩一砖一瓦了,现在想起来是十分可惜的。
到了舅妈家,舅妈见到我们很惊讶,舅妈有十年没有看见母亲、我和弟弟了。那时候进城走亲戚又不像现在,先打一个电话告诉一声,冷不丁地就来了,舅妈家的人既惊讶又兴奋,高兴得不得了,舅妈招呼来她四个儿子,舅妈的孙子孙女们也都前来报到,都来看我们。在城里的几天都是这家吃完那家吃,对于生活在乡下的我和弟弟来说,也算是开了荤了,天天是大鱼大肉,米饭馒头。
母亲在城里住了不少年,原来住的地方离舅妈家不远,也是在前门外大栅栏附近,那里有很多与母亲要好的老街坊,母亲自然是要带着我们去看看的。离开这里快十年了,母亲对这里是有感情的。老街坊王大妈、韩婶,都是母亲经常念叨的好街坊,见了面格外亲切,她们管我母亲叫赵嫂。看见我和弟弟说:赵嫂,孩子都长这么大了,这些年不容易啊!
父亲当时在前门大栅栏劝业场工作,是百货公司的业务员,那天母亲领着我和弟弟去找父亲,要不父亲是不知道我们进城来舅妈家的。其实父亲是不喜欢母亲带着我们进城的,但这是我们第一次进城,父亲虽不乐意,也没有特别表现出来什么。
当时正是文革初期,也正是反击所谓的“二月逆流”的时候,城里的大街上都贴着反击“二月逆流”的大标语,还有什么打倒“联动”!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等,落款是:首都中学红代会。红卫兵运动正是如火如荼的时候。记得当时舅妈家附近的永安里就叫“延安路”,很多的马路和街道都改了名,像友谊医院附近的北纬路叫“反修路”,同仁医院前面的路,也就是东单南大街叫“反帝路”,但是有很多现在已记不清了,但永安路叫“延安路”这个我还记得是这样清晰。如果问问现在的北京南城人,大概也是没有多少知道的了,我估计在永安里附近住的老街坊还是应该有一些人记得的。这毕竟是一段历史啊!
201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