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将军当年曾否拒绝接纳丁玲到北大荒?
以写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享有盛誉、并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丁玲女士,在一九五五年被错划为“丁陈反党集团”主要成员、一九五七年又被错划为“丁冯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后,曾在北大荒生活了十二年。其间受到了王震将军始终如一的关照。以至于丁玲后来在《风雪人间》中把王震将军的关照比喻为她人生道路中“划亮的一根火柴”。一九八六年丁玲以八十二岁高龄辞世后,其家属感恩于王震将军,一致请求王震将军为丁玲主持追悼仪式,而王震将军爽快的答应了。
关于上述问题,在丁玲的若干文章及《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中均有详细记载。但发表于《南方周末》(1999.10.15)的一篇题为《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则披露了足以颠覆结论的一则史料。不妨摘录如下:当时担任作协总支书记、五人整风小组成员的黎辛谈到一九五八年安置右派的情况。考虑到郭小川曾在三五九旅时当过王震的秘书,领导就让郭小川去找王震,让丁玲、艾青去北大荒。郭小川有顾虑。说很久未与王震有联系,怕碰钉子。……从郭小川文革中留下的一份材料看,当时王震愿意留下艾青,并不想要丁玲。认为丁玲是“老狐狸”。郭说,丁玲没地方放,王震坚决不要,顶回来了。后来刘白羽通过黑龙江省委,设法把丁玲安排到北大荒农场。另外,这篇文章还透露了当时北大荒农场一些干部职工对丁玲的负面看法及农场领导班子对丁玲摘帽一事存在分歧等细节。该文发表后,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影响很大。
这篇文章显然伤害到了丁玲家属的感情。与丁玲相濡以沫五十年的陈明先生随即撰文反驳:我不能断定郭小川是否写过这个材料,更不知道“文革”中的材料有多大的可靠性。我只是感到诧异。这些按照中央拨乱反正的精神本该早就销毁的材料,为什么至今还能堂而皇之被一些人引来引去,甚至登在报纸上广为宣传。一些了解当年情况的同志读了《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后,或来电来函,认为这样不负责任地引用材料,不仅让读者上当,而且有损王震同志的形象。文中还依据不少原农场干部职工的来信来函及一位当年负责申报丁玲摘帽的农场干部所写的材料,对当年涉及对丁玲的所谓负面看法和农场领导班子对丁玲摘帽存在分歧一事进行了逐一反驳。
本文仅就当年王震将军是否拒绝接纳丁玲到北大荒一事谈谈笔者的看法。
《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一文的作者是位知名作家。笔者相信他的文德及为文的严谨。据此笔者相信郭小川的这份材料应该确有其事。
材料的存在却并不能代表内容的真实。这份材料存在着诸多疑点:
1,与实际情况不符:陈明先生于一九五八年三月上旬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下放到黑龙江密山农场新建生产队参加劳动。同年五月,王震将军来场视察。陈明先生向王震将军要求丁玲同来。王震将军当即应允。次月下旬,丁玲即来到密山与陈明先生团聚。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所谓王震将军拒绝接纳丁玲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2,与史实不符:当时王震将军主管全国农垦系统。黑龙江省委不可能在王震将军拒绝的情况下,背着王震将军私下安置丁玲到北大荒。而且至今为止,无论是黑龙江方面、还是北大荒方面,均没有人出面证实此事。
3,与情理不符:郭小川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王震将军有恩
于他。他不可能无缘无故写下这份有损王震将军形象的材料。应该是有“外力”迫使他不得不写。这个“外力”是什么?笔者不得而知。但最大的可能性是某某专案组。当时应该是丁玲关押在秦城监狱的时期。他们需要知道丁玲是如何到北大荒的。而且他们知道郭小川受作协指派为此事去找过王震将军。如果情况属实,这很可能成为丁玲定罪的证据之一甚至成为一枚可以瞄准王震将军的“炮弹”。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有正义感的诗人、王震将军的前秘书,为了保护王震将军,故意写出上述内容的材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如果这个推测属实,关于王震将军当年是否拒绝接纳丁玲到北大荒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这只是笔者的分析,期待有知情人揭开谜底,还历史以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