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跳舞(《西南作家文学》杂志投稿)
导读妻子喜欢舞蹈,由来已久。翻看她的老照片,从十多岁上山下乡当知青开始,已有记录。那些年代,样板戏盛行,《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百唱不厌。
第一次见到妻子跳舞,是我们读中师的时候。学校举行迎春晚会,妻子一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让台下几百同学,为之倾倒,由此,我对她产生了爱慕的情绪。
师范毕业后,我们倒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工作之余,没有麻将,也没有电视,唱歌跳舞是唯一爱好。学校没有专门跳舞的场地,学生就餐的食堂,便成了舞池。什么“三步”“四步”之类的交谊舞,什么“二十四”步,或者“四十八”的集体舞,你拉我扯,东跳西蹦,大家在凹凸不平的“三合土”地面上,不但挥洒了汗水,还挥洒了激情和友谊。
上世纪80年代里,各地喜欢搞文艺调演。从生产大队到人民公社,从人民公社到区公所一级,再到县里、地区和省里,层层效仿,文艺汇演如火如荼。1984年春节,区里要搞文艺调演,妻子排练了一个叫做《读书郎》的舞蹈,让学生演出,一下轰动区里。这个节目反复演出好几遍,场场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妻子不但给学生排练舞蹈,她常常带领年级的老师,登台演出,师生同乐,与民同乐。多年来,她所在的班级文艺演出,总是名列前茅。一台节目也是伴着妻子的到来,进入高潮。创新,是妻子在工作方面立于不败之地的金钥匙。她不但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这样,就是对每一次文娱活动的安排,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绝不沿袭老路。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歌舞,都要让人耳目一新。
2009年夏天,妻子告别了自己的工作舞台,但她没有就此停止自己的人生舞台。她一如既往地从事着自己的业余爱好——跳舞。她舍得这方面的投入,一年花费几百上千的钱,到“舞苑”学习舞蹈。她还不断的“跳槽”,寻求好的舞蹈老师,追求舞蹈的最高境界。她的舞蹈行头,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满满的装了几大箱子,占据了家庭的半壁江山。
舞蹈是最好的“减肥茶”,堪称许多中老年妇女的一剂健身良药。妻子虽到“知天命”之年,但她身材窈窕,让许多人在她模糊的背影中,一时误判为妈妈的闺女,一时又误判为兄弟的妹妹,等到验明正身之后,她的模样,和对她的误判,大相径庭,常常让人啼笑皆非,忍俊不禁。
妻子在舞蹈方面还“好为人师”,街坊邻居喜欢请教于她。她一口气教学她们十多个“坝坝舞”,让许多舞蹈基础差的大娘大婶们跟不上节奏,往往不能与时俱进。去年国庆节,当地房地产开发公司,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妻子自告奋勇地报名参加房地产开发商组织的业主联谊活动。演出中,妻子一曲独舞《卓玛》,让台下的观众掌声不断,经久不息。她身兼数职,担任多个舞蹈队的“教练”,免费让大家学习自己花钱“买来”的技艺。她常常参加同伴们的“友情演出”,什么形体舞、健身操、交谊舞、民族舞,不拘一格,说来就来,说跳就跳。她跳舞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只要有音乐响起的时候,妻子就会像孔雀见到花裙子一样,展翅开屏,翩翩起舞。她像一个忘乎所以的精灵,舞动着世界,舞动着人生。她如痴如醉地练习舞蹈,面对家里的镜子,大汗淋漓地“劈腿”、“叉腰”;经常废寝忘食地饿着肚子,跳完舞蹈才回家晚餐。这些举动,往往让我们丈二的和尚,真是摸不着头脑。
其实,妻子喜欢舞蹈,由来已久。翻看她的老照片,从十多岁上山下乡当知青开始,已有记录。那些年代,样板戏盛行,《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百唱不厌。妻子拌演《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宝,惟妙惟肖,动人心魄。她的舞蹈杰作《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毛主席》,让当地的贫下中农妇孺皆知,闻名遐迩,妻子因此红极一时。
现在,妻子虽然已经步入退休人群的队伍,但她热爱生活,热爱舞蹈的精神,不减当年。妻子不与麻将为伍,不和酒肉相伴,一生中,在她的眼里,升官发财也好,追名逐利也好,一切的一切,都不如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