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人情问题

人情问题

2013-10-25 23:55 作者:平湖可人 阅读量:37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人情”的价格,不断上涨。想当初,我们在农村当知青,农民“做事”,一般送人民币2元钱;如果送物质:2斤面条,1锅豆腐,或者20个鸡蛋。

人情,人之常情;本文指礼节应酬等习俗。

当今社会,这“人情”像雪球,愈滚愈大,愈滚愈远。就其原因,一是生活水平提高,兜里的人民币多起来,“人情”的行情看涨。二是交际范围扩大,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同学的同学,关系愈来愈广。因此,一年下来,很有账算。几千上万,家常便饭。“人情”成为家庭一项不菲的开销,一种负担,一种压力。

人情猛于虎。关于这方面的议论很多。中国人重礼节。礼尚往来,是一种美德。“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因此,从传统的角度讲,应该发扬光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情”在变味,变得低俗,变得妩媚,变得不可思议。

有的人乐于“做事”。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无可厚非,这是人之常情。中国人喜欢热闹,家里“做事”,需要有人气,于是就产生“礼尚往来”的意义。自己家里有事,别人送了多少“情”,用礼簿记好,到时候照本宣科,如数送还。民间说法:“人情无义,点背相还”,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大家只是凑凑热闹,相互提升人气,笔者认为还是可以的,否则,家里“做事”太冷清,无论当事人,还是侧边人,都过意不去。

但是,有的人不是为了提升人气,是以此敛财,“创收”。于是扩大“做事”范围,从“结婚宴”、“解岁宴”辐射到“满月酒”、“生日宴”、“升学宴”、“谢师宴”、“乔迁之喜”等等日常宴会,但这些宴会,不可能只是“道喜”“恭贺”几个字就了事,需要笑嘻嘻地拱手送“银子”,然后,才可能心安理得的坐在宴席上,喝酒吃肉。有时,遇上无关紧要的“人情”,想避而远之,但是想到后果,觉得不堪设想。因为今后自己还要“做事”,还得见人,只好硬着头皮从事。有些领导干部借“做事”敛财,请柬发出一大叠,宴席安排数百桌,那哗哗的“银子”如流水,流进了他的豪宅。其中,有些领导还不懂礼貌,对“礼尚往来”一词置若罔闻。自家“做事”耿耿于怀,别人“做事”视而不见,这就是一种低俗的表现。

在金钱至上的年代里,“人情”还在变味。提干升迁,工作安排,都离不开“人情”。这种“人情”十分“妩媚”,非常“含蓄”。有些人,掌握着一方权利,滥用职权,一年四季,以各种名义收取贿赂,笑纳“人情”,还美其名曰:担当了风险,浪费了经历。细想起来,也确实如此。在反腐倡廉的过程中,翻船的人不少,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不但担了风险,甚至丢了乌纱,身陷囹圄。

有些人心术不正,喜欢巴结上司。上司想“做事”,他心领神会,无须明示。这种人为了贯彻上级精神,委婉地发号施令,下属纷纷慷慨解囊,以此报答领导恩惠。也有性格倔强的人,对“人情”之事不屑一顾。同事也好,上司也好,谁“做事”他都不参与,他不搞礼尚往来,自己也不想“做事”。这种人有“万事不求人”的风采,一辈子少许多麻烦。不过,这种人毕竟是个别,大约只占人群的百分之一、二。

“人情”的价格,不断上涨。想当初,我们在农村当知青,农民“做事”,一般送人民币2元钱;如果送物质:2斤面条,1锅豆腐,或者20个鸡蛋。能够送上5元、10元钱的人,算是至爱亲朋。农民“做事”也讲排场,一件事办几十上百桌,是常事,而且有“是客三顿饭”的风俗,真是得不偿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情”从20元到50元,再到100元,现在,成为单位里的基本行情。大家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列出“人情”开支,隔三岔五,习以为常地到工会小组长那里报到,交“人情”账,心里还很平静。因为,家家都要“做事”,多数人还是理解“礼尚往来”的含义。

相关文章关键词

《人情问题》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