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老师们
[导读]:近日从校园网上看到两张照片,一张是中文系为杨教授召开的退休欢送会,另一张是朱教授为学校赠送石刻的留影。看着这两位自己曾常在课堂上或校园里见到的老师,短短四年,明显已苍老很多,背似乎也驼了,而他们昔日的模样似乎还在眼前,不禁有种恍若隔世的伤感。
离开母校已整四年,心中满是丝缕交织的牵挂,但这种牵挂都模糊地附着于对一段生活一个地方的回忆与怀念,从未深刻触及那些深藏在记忆里的细节。只是在我把自己的胸膛完全裸露在缠绵悱恻的雨夜时,才发现那些一直深藏在我记忆深处的日子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母校的老师们,印象最深的是杨春鼎教授与朱亦平教授。
杨教授是当年中文系唯一的一位正教授,50多岁,慈眉善目,颇有学者风范。知青下乡时从北京文联到淮南任中学教师,后调至淮南师院,是最早从事思维科学研究的专家,也是学校学术研究的榜样。南京大学曾聘请杨教授,但他以不舍离开而拒绝了。杨教授身体不好,曾因病晕倒在讲台,但这么多年仍然坚持一线教学,先教我们文学理论,后来教我们美学。每次开会回来,都会眉飞色舞地跟我们描述所见所闻。杨教授一直要我们坚持创作,注重文学素养提高。大一时杨教授还在课堂上读过我的诗歌《紫葡萄》,大二时我的一位任文学社社长的室友还为我和杨教授拍过一张照片,杨教授极亲切地问我是什么地方人,说桐城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当我将题上字的照片送给他时,他还认真地夸我字写得漂亮。
朱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则是瘦而精神矍铄。当时,80高龄的他已退休但仍在关工委工作,整天穿梭于校园,忙于摄影、打乒乓球,身姿矫健。朱教授一生从事书法研究,尤善魏碑,经常为学生开设书法与人生理想类讲座,神采飞扬,他的积极乐观感染了所有淮师人。我曾拿过一幅字请他指导,他问我怎么不参加学校书法比赛,说我的字体与王羲之风格有相似之处,好好练兰亭集序,会有很大进步。随后指出了我书法中的几处硬伤,还亲切地给我示范“天”的写法。
近日从校园网上看到两张照片,一张是中文系为杨教授召开的退休欢送会,另一张是朱教授为学校赠送石刻的留影。看着这两位自己曾常在课堂上或校园里见到的老师,短短四年,明显已苍老很多,背似乎也驼了,而他们昔日的模样似乎还在眼前,不禁有种恍若隔世的伤感。
时下学府风波频出,有著名教授冒充别人后代的,有教授为出名故意炒作的,抄袭论文者更是数不胜数,象牙塔这片洁净的天空已充满污浊。我便愈发怀念我的母校与我的老师们,他们以自己的人格精神与可贵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全院师生树立了一座最好的标杆,让我们永远敬仰。我终究只是他们千万学生中的一个,时隔几年,他们或许早已记不起曾有过我这个学生,但他们他们给我的谆谆教诲与启迪,已成为我心底最明亮的灯塔,时刻照耀在我的前方。
[田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