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我见
似乎中国人离不开上海,所以大大小小的事情的时代背景总与上海沾亲带故。
上海是首屈一指的国际都市。高楼林立,霓虹璀璨,每日人车熙熙攘攘。只是这里面没有多少地道的上海人,真正的上海人都住在郊区农村。亦没有一个城市发展到上海如此地步时,还陈设着一个世纪中的插曲——在上海旅游,你随处可见上海狭窄肮脏的弄堂。这与大上海的繁华时尚,显然风马牛不相及。可这就是上海,所以我们说上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上海是个很排外的城市,无庸质疑。这种城市集体心理源于他们心照不悬的生活秩序和规矩。一个初来乍到外来人很难在服饰语言上被人区别,但只要在上海待上几天便一目了然,他的生活与上海的习惯格格不入。余秋雨老师称这为上海文明。其实每个城市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文明。只是没有一个城市像上海这样强烈罢了。
上世纪80时年代,《上海滩》风靡全国。不久前翻排后收视率依旧不减当年。可见人们还是对上海滩好奇的。在上海的街上,随处可见一些人三无成群在一起滴滴咕咕。他们亦或在讲这样或那样的故事,当然背景都是一样的。只是关于上海还没有一部可靠的历史。你所看到的一所老房子可能里面承载着不为人知的许多秘密。人们的好奇又迫使它有个体面的历史。历史是供人记忆的。走的人对新来的人讲述着,所以上海的历史称接力棒式的,真真假假铸造了风雨飘摇的上海滩。至今已没有人再斤斤计较这里面到底住过谁,发生过什么,重要的是脑子里只要有个上海滩的轮廓就好了。
上海在中国广阔的版图上实在不算什么。按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它没它都一样。中国有雄伟的五岳,有纵横发达的管道,有富饶的土地。上海不过身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实在算不上什么。如果说一个上海的历史瞬间对整个中华民族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一个世界的历史瞬息则足以使中国的今后翻天覆地。不巧,这样的历史瞬息在上世纪20年代悄悄光顾了上海,境外文明像一个迁徙的风在这片土地上长久的生存了下来。那个时候中国需要太平洋,而上海是太平洋的宠儿。
在封建统治的末年,许多政治家,革命家逃身到上海的租界借以庇护。这是对于那时候的中国环境的挑战。上海在很的多历史问题上算不上爱国。对于西方文明它没有抵制,亦没有鄙视西方人,而是很慷慨的接纳他们。让他们浓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上海人不畏于号令和权威。他们股子里的那份自傲使他们的眼光很国际化。他们不以貌取人,物质工业膨胀的时期。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挤身于上海,他们中亦不乏贫家子弟,几年的打拼便拥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