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何时不再“惭愧”下去
导读两会结束,新的征程已经开始。如何确保人民“买着放心、吃着舒心”的食品,如何让政府今后不再“惭愧”下去?我认为要树立“长期任务”的可持续管理理念,坚持常抓不懈。
·时评报道:副总理王岐山在参加人代会山东代表团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发言,首先对有些食品不安全表示惭愧,作了自我批评。王岐山说到:“现在已经不是说有没有吃、够不够吃、有没有花样的问题了,而是怎么样才能吃得放心的问题。越白的面越不踏实,越亮晶晶的大米越不敢吃”。王岐山对食品安全的话语直白而坦诚。他表示:“像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这些保障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呢,能不能做到?这些问题应该去研究。”面对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质疑,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连称“惭愧”,一再表示“不好意思”,这充分表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极大关注和对监管不力的深刻认识。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还是非常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的。据我所知,国务院曾就此专门召开会议,并且行文要求所有的相关部门都来参加。总结目前食品安全工作现状,虽然有成绩,但是,离老百姓的要求也很大。近期刑法修订,对于食品安全犯罪加大了惩处力度,对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出现渎职等行为的,也立法追责。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不断出现,考验着中国老百姓的承受力。民以食为天,面对有可能致病或致残、危害身心健康的物质,没有选择,大多数民众仍然只能无奈的睁只眼闭只眼,对于不放心的食品,为了生存老百姓也只得吃。王岐山坦诚的说:“结果现在很惭愧啊,刚吃饱,就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这件事情我们很不好意思”。
是呀,现在提出要保障民生,食品安全可是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现在基层只看得到工商部门的人,因为他们要收税。至于食品药监局的人根本看不到。在菜摊上,在米市里,在饭馆里监管是个空白。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心中难以挥去的梦魇,三聚氰胺、地沟油、毒韭菜、高镉米……每一次,都让我们心惊胆战。就连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也不得不说:“有些食品安全问题真叫人心惊肉跳”。王岐山连称“惭愧”,无疑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表明政府的工作还没做好。同时也是教育官员在民生问题上不能麻目,甚至应坐卧不安。应从“民苦我忧,民贫我愧”中有所感悟、有所深省。不能总是忙着那些“大拆大建”的形象工程,忙着那些为自己树碑的政绩工程,而把事关民生的“安全”工程弃之不顾。俗话说:“吃进去容易,取出来困难”。若是不心系群众,食品安全无法保证,老百姓吃着碗里的,想着忧着身体,各级官员戚然能心安呼?
两会上,王岐山面对民众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回避责任,没有虚情假意的列举出台了多少文件、查处了多少案件之类的成绩,而是一五一十的透露“内幕”。“根据分管情况,四个副总理都有份,谁也跑不了。王岐山的问题更严重,管工商局、质监局,是管监管监督的。”这简单的几句话,既有王岐山的豁达大度,也表现出国家领导强化食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一句“很惭愧”,固然难解盘根错节之沉疴。但是,坦诚反省的姿态、不怯担责的发言,何尝不是治弊图新的信号。长久以来,面对食品安全堪虑的既成事实,一直缺少自我反思的声音。一方面,丑闻连连、事故不断,各色高危食材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却鲜有一线官员为之负责,甚或道一声抱歉。
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失误,勇于担责,善于求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谅解,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这体现了对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展,也展现了政治文明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本届两会上,王岐山对代表十三亿中国人参政议政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道歉,将会自上而下地形成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官勇于担责、向人民道歉是我们政坛上的新气象,这是非常可喜的。王岐山勇于正视问题的态度,让人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高官敢于道歉,那么我们下面基层的政府官员是不是也要转变思维呢?目前一些基层单位遇到问题总是遮遮掩掩,甚至千方百计阻止向社会透露。要么拿“封口费”堵嘴,要么恐吓、殴打记者。要么想方设法挡住群众的上访路,要么抓起来。再如我们的上报材料、工作报告,一提到问题总是找一些共性的、鸡毛蒜皮的东西来充数,实质性的问题要么闭口不谈,要么轻描淡写。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一点税收,公然为一些非法食品生产企业大开绿灯,对国家的食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就表明,地方政府部门却往往会从厂家利益、政府政绩立场考虑,不是支持媒体,而是帮助厂家掩盖问题。当然,更多的是食品生产企业的部分从业人员头脑太“聪明”,变着花样嫌取黑心钱,血脉里没有了道德血液。如果连承认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又何谈解决问题呢。只有像王岐山那样,有什么问题说什么问题,有多严重说多严重,相信国家一定会痛下决心,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王岐山能够直面问题,这就让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高官公开道歉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还不多见。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确知责任所在,对过错心怀歉意,当是为官者的基本品格。要让质询和道歉成为一种常态,官员得经得起批评,敢于说“我错了”。道歉意味着担责,也是对自身权威的挑战,加之复杂的官场生态,坦诚认错愈显艰难。这次“不好意思”,那下次在两会上,自然就会不好意思再说“不好意思”了,在这样的逻辑下,我们可以说王岐山的这番言论,的确能是给公众对食品安全打了一支强心剂。
外国人参加的盛会管得了,两会也管得了,说明我国食品安全这件事只要认真地当回事去做,是没有管不了的。惭愧是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步,还必须想办法从惭愧转变到,对食品安全感到放心和自豪。那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实行安全监控。只要对食品进货的集散地、超市、菜市与饭店建立日常的监管,才能解决大部分食品的源头污染和造假问题。规定所有食品都必须从各个认证的集散地进货,统一监管食品来源,否则视为非法食品。每个城市的工商和公共卫生人员,每天都在这些食品进入城市和农村的集散地,对各种待进入市场的食品按《食品安全法》进行检查,无论是分散生产的食品,还是大农场集约化生产的产品,或是经过加工的产品,如果农药、重金属、激素等超标,就拒绝给予进入市场的证明,或没收就地销毁。通过检查的食品必须在标签上如实注明生产所用的原料、制作过程、产地、生产者、经销商等。监管部门只要真正对人民负责,只要各地各级有关部门及人员,真正做到视国人为父母,像关心自己爸爸妈妈的健康那样,我想食品安全肯定管的了、管的住。
两会结束,新的征程已经开始。如何确保人民“买着放心、吃着舒心”的食品,如何让政府今后不再“惭愧”下去?我认为要树立“长期任务”的可持续管理理念,坚持常抓不懈。不能只是一阵风,吹过之后就完事大吉。既要建立和落实食品生产经营的准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不安全食品召回等规章制度,还要形成齐抓共管的综治格局,加大对监管部门和认证机构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的问责力度,来堵住监管的各种漏洞。更要政府转变职能,将一部分行政资源从搞经济的规划中多转移一点到公共服务领域上来。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彻底扭转基层监管乏力和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不足的局面,更好地为民众的食品安全把好关。只有逐项落实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日常食品安全检测能过硬,那时去国外买奶粉、去香港打酱油等,才能真正成为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杯弓蛇影的恐惧心境,才能放心地吃放心地喝。
(2011-03-1502: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