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读物
导读可以说我之所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与小时候的阅读课外读物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读书经历,我大概也是不会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文革初期的那几年,也就是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课外能够看到的书籍很少,一旦遇到了课外能够看到的书,我是高兴不得了的,如同饥饿的孩子狼吞虎咽地啃起大白馒头,真实香喷喷的,恨不得两口就吃下去。
那个时候的课外读物不是学校安排我们阅读的,都是自己找到的,主要就是在亲戚家或者街坊家,看到了也就借回来看,如果别人舍不得借,就在人家家里看,一看就是半天,若是放暑假和寒假的时候,上午看完下午看,一看就是一天。我记得:《红岩》、《林海雪原》、《保卫延安》就是在别人家里看的,还有《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等革命回忆录是在婶婶家里看的,那是叔叔的。
那时候看书很投入,比如看小说《林海雪原》、《红岩》的时候,那可是真看进去了,好像自己走进了林海雪原,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就在自己的眼前,小说里那些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现在都印象很深。这种读书的感觉以后就没有了,现在看书可没有过去那样投入了,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呢。
很多将帅的名字都是那个时候看革命回忆录记住的,那时候的记忆力真是好。当时看到一本卷了边儿并且连封面都没有的唐诗三百首,看了没几遍就记住了,很多的诗篇都能够背下来。
再有就是看小人书,那时候小人书是不错的读物,特别是《杨家将》、《岳飞》、《三国演义》的连环画,看起来很带劲,有画面有文字比较直观,什么张飞关羽,什么曹操刘备诸葛亮,通过看小人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去的小人书是很有吸引力,不要说我们这样的小孩子爱看,就是大人也爱看。
那时候没有什么太多的书可读,也见不到,见到了就如饥似渴地读,读了看了印象特别深,就是现在也没有忘。过去不像现在,又是电视又是上网,书籍也多了,但条件这样好,未必就能够很好地利用,能够安心地去读书,哪怕是课外书。当然现在的孩子比不了我们过去幸福,倒不是生活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现在的孩子在家里什么活也不用干,家长就让他专心读书,考高分上北大清华,天天作业很多,负担很重,哪里还有时间看课外的东西?去读什么小说?所以现在的孩子在人文学科上是不如我们的,主要就是自由的阅读很少。
其实要说吃苦受罪,我们那时候什么活不干?每天都要劳动,割草打柴,暑假到生产队地里干活,甚至平时还有出早儿到生产队干活,出早儿回来还要上学,但只要有书读,我们就会专心地读书,哪怕是课外书,我们都会很认真专心地读。看一些课外读物,不是什么任务和负担,读起来轻松愉快,也是一种享受。
可以说我之所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与小时候的阅读课外读物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读书经历,我大概也是不会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因为没有喜欢阅读课外读物的经历,我就不可能喜欢和热爱上文学。很多的作家都是这样,都有这方面的经历,这对一个人走上文学之路是有深刻影响的。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是大学毕业,甚至是研究生,是博士生却写不出东西,甚至文字水平很差?关键就是没有多少读书的经历,特别是人文科学和文学方面书籍的阅读,他们往往读的就是学校课堂的东西,知识面比较狭窄,内心世界也谈不上丰富,甚至是贫乏的。书呆子是成不了作家的,没有生活和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就写不出作品,学校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社会才是培养作家的课堂。一个人走上文学之路,不是靠学校的老师,而是靠阅读文学作品,自己积累生活,自己积累写作的经验。作家一般都是无师自通,如果说有老师,那么老师就是课外读物,就是文学作品。
201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