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小镇《西南作家文学》杂志投稿
导读徜徉在小镇的街道上,尽管我也曾试图让自己置身于似曾相似的场景中,但是始终未能如愿。现实总是把回忆拉的很近,那一排排冒烟的厂房,一栋栋带着花园的洋房。
我的家乡——龙门镇是四川省南充市辖下的一座集镇,坐落在嘉陵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由于嘉陵江在此处来了个九十度大转弯,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大水湾——四川话俗称沱,于是小镇又被称作龙门沱。一直以来,四川的交通都很落后,尤其是川东丘陵地区,地无三尺平,在那个代步当车的年代,当地居民与外界保持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舟船。得益于嘉陵江的水运,自唐宋以来,小镇都是川东北地区重要的货物贸易集散地,场镇建设亦相当发达,其甚至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过南充县县政府驻地。作为一座商业小镇,龙门拥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过去,嘉陵江上百舸千帆,江滩渡口人潮鼎沸。然而岁月无情,昔日那些繁华与喧嚣的盛景已随着静静的江水流向远方,留下的仅是一座饱经苍桑的老镇,老镇不死,借着市场经济的春风,它正悄悄地脱胎换骨,依然焕发着生机。招商引资,旧城改造,一桩桩建设计划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却也不断地侵蚀掉小镇旧有的容颜。渐渐地,熟悉的小镇已变得面目全非
我是在小镇土生土长的八零后一代,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我有幸见证了小镇的现代化,同时也经历了它的褪变。在残存的映像里,小镇虽然古旧却也繁华,不宽的街道,歪歪斜斜地坐落着些商铺,铺子里应有尽有,热气腾腾的包子,样式各异的土陶器,杂以各色的商货。穿得土里吧唧的人们在街上随意穿梭,时不时地发出阵阵没头没脑的吆喝声,这些噪音合奏成了小镇的集市交响曲。在未曾离开小镇的十多年里,这些情景就像被录制成胶片的电影,不断地在小镇上重复上演,从早到晚,从古代到现代,很难想象,这一切在中途某个时候曾停止过。后来,我考学离开了小镇,期间偶尔会回家过寒暑假,但终究是常年在外,脑海中依稀尚存的仅是小镇模糊的轮廓,故每每在某些地方转悠的时候常会发现些新奇——哪儿的老宅被拆了,哪儿又新冒出来楼房诸如此类。然而就是这些一点一点的变化竟使得小镇变得越来越陌生。
徜徉在小镇的街道上,尽管我也曾试图让自己置身于似曾相似的场景中,但是始终未能如愿。现实总是把回忆拉的很近,那一排排冒烟的厂房,一栋栋带着花园的洋房,一片片满是瓦砾的废墟,很难让人回忆起小镇曾经的容光。镇外的田野已不像过去那样长着绿油油的庄稼,原本一望无垠的土地被新打的围墙分割得东一块西一块,好似经历过一场圈地运动。横穿平原而过的小河也不再流水潺潺,发臭的死水上漂浮着些许城市垃圾,早已不再是孩童们的乐园。在小河里畅游嬉戏的时光已经成为回忆,熟悉的小镇正慢慢地逝去,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