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表情
导读花时间,不仅仅是白天,还有夜晚。大凡炒股的人,离不得要关心财经节目,很少有被其他节目吸引的,哪怕是收视率很高的电视连续剧,也有可能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用这些词汇来形容一个炒股者的姿态,一点不过分。
炒股,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业余爱好,逐渐走向了专业化。一是精神上的投入较大。尽管“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箴言,无时无刻像警钟一样,敲打着我们的神经,但是,股票,这变幻莫测的东西,就像海洛因一样,一旦让人上瘾,确实难以自拔,走火入魔,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大盘上,那红绿交替的瞬息万变,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现实,像天气预报一样,在每一个股民的脸上,一时“多云转晴”,瞬间又“晴转多云”。难怪有人承担不了这样的打击,跳楼自杀,源于精神压力太大,一死了之。
二是精力上的投入,也不简单。以往,在电脑没有普及的时候,股民只好天天到交易市场去看大屏幕,只有本钱大的,才能进“大户室”,独享安静。现在好了,无职无业者,可以利用家里电脑操作,上网炒股。有职有业者,可以工作、炒股两不误。但是,炒股这件事,很劳神,在股市规定的工作时间里,一点不敢懈怠。不但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电脑屏幕,尽量不要眨眼,而且神经绷得紧紧的,精力高度集中。更不可以随便走动,除非股市放假,才感觉有点轻松。
我有个朋友,退休之后,闲着无事,爱上炒股,于是在家里按时“上下班”。他的老婆,腿脚行动不方便。一天正是股市行情“跳水”的时候,朋友的老婆却要“方便”,等到搀扶老婆“方便”回来,他的那支准备“出手”的股票,转眼下滑了十多点,折算金额,价值几千元,朋友埋怨老婆:“早不屙,迟不屙,你这泡尿真值钱,价值好几千!”
三是花时间。股市上市,股民上班。上班看“股”,下班议“股”,晚上评“股”。在这三项工作中,最有兴致的莫过于一个“议”字,因为,“看”是个体行为,每位股民“崇拜”的股票不一样;“评”主要是指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2套节目里的“股市”行情分析节目,那是“专家”喋喋不休的鼓噪。“议”是一种交流,一种提高。证券交易市场里热火朝天的议论,往往是以个股的变化为话题;办公室内面红耳赤的争论,虽然不及央视经济频道里的专家,亦有“股评家”的风采。每天下午,只要股市关门,大家立即放下手中的“正事”,摩拳擦掌,口若悬河,评价一天股市的走向。其中包含“涨停”,或者“跌停”的喜悦和悲伤。议论的口气,富有褒贬不一的感情色彩;发言的气色,完全与自己的得失相关。如是遇上公元2010年5月17日,即所谓“黑色星期一”事件——沪指暴跌136.7点。不但大盘满眼绿油油,而且,让中国1000万股民的眼睛,也染成了绿色,成了“猫的眼睛——绿起!”这一天,股市兵荒马乱,该下半旗;股民目瞪口呆,除了叹气,已没有议论的力气和言语。
花时间,不仅仅是白天,还有夜晚。大凡炒股的人,离不得要关心财经节目,很少有被其他节目吸引的,哪怕是收视率很高的电视连续剧,也有可能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这一点,可以理解。人一辈子,无论干什么事情,提倡专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炒股也一样,它也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不受任何人管束的一项工作。虽然风险高,但找钱快。如果本钱大的话,眨眼之间,几千上万的进账,是很有可能的事,难怪大家热衷。现在,参与炒股的人,不但年轻化,而且老年化。许多一窍不通的老年人,跟风炒股,人云亦云,自己毫无把关,往往“吃不完,兜着走”,浪费了时间不要紧,担心的是心理因素,一旦股市下跌,千万别引发心理疾病。
我有两个学生,他们炒股都舍得花时间,潜心研究,有得有失,据说赚了上百万的钱,但是,都用脑过度,一个已经头发花白,看不到青春的气息;一个已经完全秃顶,当初的一头秀发,已不见踪影,现在用了许多“章光101”,也无济于事,光头和尚,成为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