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天津,纪实旅行(<西南作家文学>投稿)

天津,纪实旅行(<西南作家文学>投稿)

2013-10-22 16:38 作者:曼珠沙华 阅读量:39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直觉上离天津站并不是很远,但是对周遭的街区确实感到十分的陌生。只能走,因为连公交站牌也看不到。走……走……

这是一个应该纪念的日子。

还是喜欢“在行走,在路上”这句话,我无时无刻都在体会行走带给我的乐趣,我原是怀着爱的情绪看待每一段旅程的,这样很好。好比那句,默然相爱,寂静欢喜。老实讲,我深爱每一片土地,无论贫瘠富饶。不要笑,这是真的。

早上八点多钟起床,稍稍洗漱,约摸九点的光景。把之前买来的十字绣拿出来,针线摊出了很大的排场,我光着脚蹲在床上绣了几针:距离完成尚且任重道远。我常常这样忙里偷闲,放着一大堆的作业工作置之不理,干一些无厘头的事情,来满足短暂的冲动。绣了几针之后我发现绣错了,索性不去理它。

九点四十的时候涂涂从外边回来,我已整理完毕。稍稍拿了些出门应备的物品,去食堂找了点吃的,胡乱塞了几口准备出行,我不得不说昨天是个出行的好天气,除了一点不合时宜的风。准确的说在做完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之后,已经十点半了。那么,这日的旅行也由此开始。想旅行的时候,貌似何时何地都不算晚,因为我们只是想让心流浪而已;而流浪的最外在形式,就是行走。

公交车经过天津站前的世纪钟,巨大的机械表刚好运转到十二点的状态,广场上响起了很老的“东方红,太阳升”伴奏,我抬头仰望巨大的磁轮千回百转的复杂结构,穿过公交的玻璃,一切有点儿恍如隔世。天气呈现出了春天特有的燥热,连同火车站川流不息的人群,都显得情绪烦闷。春运早已过去,但是天津站售票厅的买票的声势丝毫没有减退。连靠近售票厅的广场上都横七竖八的堆放着很多外乡人的行李,几乎每一个将要出行的人们脸上的表情都很复杂:因长期排队等待的焦急、或是刚刚长途跋涉后疲惫呆滞的表情、或是不知何去何从迷茫的表情、或是因为彻夜未眠而表现出的惺忪迟钝。

我们,实际上也是来买票的。

T225,天津→大连,发车时间19:44,新空调硬座,17车厢009号,里程929公里。抵达时间,次日05:42。

从天津站出来已经接近一点,期间在买票的过程中很脑残的发现学生证磁条竟然消磁了。我灵机一动把涂涂的磁条粘上去,买了一张半价票,于是很开心。在这个没有生产能力的年纪,省下六十多块钱的火车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6号院是天津的一个小型艺术区,其风格和内容类似于北京的798;我和涂涂徒步沿着海河走了不到二十分钟,便看到6号院三个大字纵向排列,是很大气的暗红色:这是一座庭院样式的楼区,最高的楼层也不过三层,占地面积大约只有600平米左右,站在入口的通道上抬起头就可以看见头顶回环往复的楼梯,破旧,无特色。一层的庭院有一个国画和油画的展厅,一个茶艺馆,接待室,门口是坐落在该院落内的各类创意、书画、视觉设计、广告等类型的工作室的logo,满满的占据了半面墙。入口处有一张全院的俯视地图还有近期艺术展的宣传海报;院子是石砖砌成的青石板路,两旁随意的摆放了几张供人休息闲聊的藤椅;二楼有几间油画的展厅,一间室内设计工作室,还有两个正在整修的工作室;我又看见了那个男子,中等个子,麦黄色皮肤,偏瘦,蓄短须,头发很长在脑后用发箍松松的扎着,着衣朴素,整身都是暗灰的麻布材质,围一个彩色丝巾,并不张扬,只在胸口脖颈露出了些许鲜艳的色彩,有那么一两秒钟目光游走于他的身上,我确定见过他的,去年五一来此地就曾见过他,原因是误闯了他的私人所在,倒也没有引来过多的苛责,那时我就觉得他长得很友善;三楼有一个很大的画廊和若干办公室,境况大不同于先前的几个只用白色涂料简单刷过的陈列室:装修精致,布置得体,用了很上乘的木质地板,暗红与黄黑的混合色,接待区的茶几纤尘不染,准备了颇显情趣的茶具和杯碟……不知怎么的,在这种极其安静的环境下,仿佛自己产生了视力上应接不暇的错觉:颜料的味道、景物、人群、原野、深山、裸体、老妇人。

从6号院出来,两点多钟,一个感觉,困。

去旁边的国菜馆吃了顿很给力的午饭,花掉了涂涂很大一笔钱:两份米饭,两份菜。我喜欢这家店大红的桌布和松软的沙发,深青灰色的墙壁,还有就是人很少。虽然事后证明,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比如两个菜到最后无论如何也没有吃完的事实。但是还是感觉豆腐和青菜很好吃。

我们此次的目的地,是民园西里的艺术展。

期间一直在迷路,方向感差,对路况不熟悉,除此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天津市里貌似没有一条正东方向或者正南方向的路,经常是一个路口有五条岔路,完全是随心所欲的铺路造桥,丝毫不遵从几何法则和正常人的方向感受。也罢,最终在晕头转向的过程中歪打正着,目的地民园西里。确实有点儿失望,展览早已撤掉,只遇到一个住在院子里的阿姨,当时她正在扫垃圾,头发干枯冗长,皮肤暗淡没有光泽,一张很典型的天津中年妇女的脸:无血色,稍有怒色,黑眼圈,面容干枯。看我和涂涂像是外地人,主动过来搭话说,没什么好拍的,这是贫民窟,没什么展会。确实,很狭窄的胡同,年久失修的旧木门贴着像是民国时期的封条,老式的大铁锁已经生锈。

其实之间的迷路阶段倒也很精彩,看了很多民国时期的名人故居,还有以各地城市命名的街道:重庆道,睦南道,常德道,马场道,大理道;是津门很有名的五大道。这里的每一栋楼里基本上都有一段很精彩的故事。自知不是很懂历史的人,这其中的玄机,怕是也看不出几分来,只是从建筑的沧桑感来看,总是觉得饱经风霜,值得瞻仰。袁世凯的故居也在此地,只是建筑太多,无法门挨门的去寻找,况且每个院落的门牌上,都会有一个历史人物,偶尔还会见到临街的小店,经营咖啡茶水之类,颇具情趣。一直到小学生放学的时间,我们还在寻找明园西里,续威说,今天一定要找到,哪怕是找到了立马掉头就走,也要实现寻找这个过程,在常德道的十字路口,几经决断还是选错了方向,很多家长来接孩子下学,本来就很窄的街上停了很多的车和人,四处张望,穿着校服的小学生从校门口涌出,看起来都精力旺盛,还有几个刚出校门就开始相互追逐打闹。

离开民园西里,已经五点多。却还是迷路的状态,不知道怎么回天津站。

直觉上离天津站并不是很远,但是对周遭的街区确实感到十分的陌生。只能走,因为连公交站牌也看不到。走……走……朝着直觉的方向穿过纵横交错的若干街区,终于看到了天津站附近的那栋很高的写字楼,彼时天也暗了下来……

快要到达站内的时候经过一家很小的卖大T恤的店面。花费十分钟都不到的时间买了两件麻布衬衣,样式简洁,很大很大的那种,穿上之后发现自己的存在感很弱,但是很舒服,想旅行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穿也不错。

终于在完全天黑之前赶上了最后一辆公交,心满意足,一路狂奔。为满足一颗极具流浪特质的心脏,还有年轻脉搏里不安分的血液,生活将它的多姿多彩,用最最朴实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们,只要不停下脚步,就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旅行奇遇。

在行走,在路上。

田少宇

相关文章关键词

《天津,纪实旅行(<西南作家文学>投稿)》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