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灵台双堠子 一位中唐诗人的最后归宿

灵台双堠子 一位中唐诗人的最后归宿

2013-10-24 00:58 作者:王文元 阅读量:39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诗人的最后归宿总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灵台城外,双堠子,据说那里是中唐诗人皇甫松兄弟的最后归宿之地。

皇甫兄弟出生江南,为何他们的最后归宿却在灵台城外。茫茫黄土高原,曾经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秘密呢?

路边双堠子

出灵台县城,沿公路而行,爬上一个陡坡,就是什字塬。什字塬是甘肃省第二大塬,双堠子在什字塬中部的西屯乡。我们在灵台县博物馆王忠学馆长的带领下直奔双堠子。

双堠子,距县城不远,大约十公里的路程。冬季,黄土高原总是很萧瑟,光秃秃的田野,光秃秃的树林,可以一望无际。晴空万里,让人心头忽然轻松了许多,但也带着怅然若失的伤感。实际上,从泾川到灵台时,我们已经路过双堠子了,只不过它被树木所遮蔽,再加上不太显眼的外表,而被我们忽视了。

从一个小铁门进去,我们看到了一座简陋的殿堂,然后是一座高大的土堆,这就是我们寻访的皇甫松的墓了。墓前是一座小小的砖砌的香炉,炉中香灰堆积了厚厚一层,看得出来,经常有人来此上香祈祷。

在灵台群众的古老传说中,这里就是唐代诗人皇甫松、皇甫竹兄弟二人的墓。灵台县宣传部的李斌曾对双堠子的来龙去脉进行过专门的考证。他说,韩愈曾写道:“堆堆路旁堠,一双复一只。”说的就是路边的堠子。“堠”是一个令人难懂的字眼,什么是“堠”呢?堠,其实就是古代用来掺望敌情的土堡,还有个意思是古代记录里程的土堆。

关于“堠”的解释,让我们的寻访走入了死胡同。既然双堠子的原本意义是路边记录里程的土堆,为何又变成了一位中唐诗人的最后归宿之地了呢?

中唐的诗人

灵台流传着一句古老谚语:“西屯有个双堠子,把天刳了两绺子”,言下之意是说,双堠子非常高大,能够着天了。而我们眼前的双堠子,最高也就四米,远远达不到够着天的高度。或许,它们以前很高大,或许它们在灵台老百姓的心中非常高大。我想后者因素更多一些,双堠子在人们心中高大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埋葬于此的中唐诗人皇甫松和他的弟弟。我想,人们对诗人的尊崇也直接转移到了双堠子上了,所以才有了那句流传甚广的谚语。

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是工部侍郎皇甫?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无疑,是一位名门之后。史书中对这位诗人的记载甚少,如今能看到的仅仅是《新唐书·艺文志》中有关他著录《醉乡日月》的名字,除此之外,还有就是散见于《花间集》、《唐五代词》的20余首诗。

皇甫松的父亲皇甫?也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与李翱都是韩愈的学生,他将韩愈文章中奇崛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写出的文章人们往往看不懂。皇甫松和牛僧孺等人因批评朝政而名噪一时。据说,皇甫松小时候抄录诗句,抄错了几个字,手腕上竟然被他父亲皇甫?咬了一个牙印。真是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皇甫松的文学成就也非常高。

皇甫松生于江南,长于江南,他的诗句也自然带着浓浓的江南水乡情调。如今阅读皇甫松的诗句,我们也仿佛到了江南。他的诗句中最有成就的当属《采莲曲》,流传下来他的两首《采莲曲》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给人们展示一个采莲晚归的小姑娘,回家途中红裙裹着野鸭而归的情形,诗人带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勾画出了江南秀美的风光。

如此钟情于江南水乡的一位诗人,为何将自己的最终归宿选择在弥漫着风沙的黄土高原呢?

魂归黄土塬

这就要从牛僧孺说起,翻开唐史,牛僧孺无疑是位传奇人物。牛僧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25岁中进士,活到了69岁,当了三朝宰相,竟然经历唐朝的8位皇帝。唐朝共有21位皇帝,他见到了一小半。由此,我们不难想象牛僧孺的一生多么具有传奇色彩。

牛僧孺不仅是传奇人物,同样也充满了神秘感。他的籍贯至今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牛僧孺籍贯陇西,而更多的人认为是灵台。新旧《唐书》都没有关于牛僧孺籍贯的记载,人们只能从史书留下的蛛丝马迹寻找,来探究这位传奇人物祖籍在何方。牛僧孺是隋代仆射(相当于宰相一级的官职)牛弘的后人。牛弘是安定鹑觚人。鹑觚是灵台的古称,据说修城时一只鹑落在了祭祀的觚上。灵台县志曾经记载说,牛弘去世后,埋葬在距离灵台县城30里的地方。既然牛弘是灵台人,那么牛僧孺无疑也就是灵台人了。

大部分人认为,牛僧孺生于灵台,葬于灵台。牛僧孺墓在灵台县新开乡牛村,距县城15公里,如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距离牛弘墓也不远,这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在灵台采访时,我们专程寻访过牛僧孺的墓,那是一个寂静的小山村,墓在一个向阳的山坡上,三面靠山,比皇甫松的墓要气派得多。

皇甫松兄弟是牛僧孺的外甥,他们告别江南水乡,跋涉数千里到灵台来,或许就是为牛僧孺扫墓。这样似乎也太简单了,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要从皇甫氏的郡望说起。皇甫氏的郡望有两个,一在长安,一在安定。安定是汉武帝设置的郡,大体范围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及宁夏西部一带。被人们誉为针灸鼻祖的皇甫谧就是安定朝那人,大概在今灵台境内。

皇甫松早年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屡试不第,可能是皇甫?、牛僧孺等人的政治观点影响了他的仕途。据说,皇甫松后来隐居不出,死后被唐昭宗追赠为进士。人们认为,皇甫松兄弟到灵台一来为牛僧孺扫墓,二来寻访皇甫氏先祖踪迹。古代交通不便,要完成这些事情并不容易。可能,皇甫松兄弟中途染病而亡,最后葬在距离灵台县城10公里的地方。就这样一位江南水乡的诗人将他的最后岁月留在了灵台。

西塬宽阔而平整,四米高的皇甫松墓,三面被农田包围,一面邻近公路。从地形上说,这样一个地方似乎不大适合修建坟墓,而且墓边上正是古老的丝绸之路,说它是一个记录里程的土堆更为合适。然而,村民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这就是皇甫松的墓,高大的墓冢,是过往行人千百年来一把土一把土添起来的。据说,这里的香火很盛,每年高考时节,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到这里烧香祈祷,试图沾染点皇甫松的灵气,早日实现大学梦。

在我们看来,村民们并不是真正将希望寄托在这虚无飘渺的神灵上,他们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位中唐诗人的最后归宿之地,在内心深处对诗人保留着一份尊崇。

蝶恋花

相关文章关键词

《灵台双堠子 一位中唐诗人的最后归宿》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