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山陕碑:古丝绸之路上的最后一抹靓丽

山陕碑:古丝绸之路上的最后一抹靓丽

2013-10-26 08:35 作者:王文元 阅读量:40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一块石碑,一个故事,一段游览,一篇历史,本文将游记与历史结合,融叙事与抒情一体,既随着作者的游历而感慨,也随作者的笔触而见闻。

丝绸之路,这个被德国人命名的欧亚交通大动脉,千百年来,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因此也让无数人埋骨他乡……

靖远县城外80多公里的黄河边,群山纵横,沟壑遍野,人迹罕至,一块石碑孑然独立,是谁在这里立了这样一块石碑,它上面究竟记载了什么样的秘密呢?

丝路古渡

为了探寻这块古碑的秘密,11月16日,我们赶赴靖远县石门乡。石门乡地处黄河岸边,是靖远距离县城最远的乡之一,由于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古渡口,因而它也成为探寻者们屡屡寻访的地方。

靖远县地方志办公室的杜树泽说,寻访黄河古渡的人非常多,但却很少有人对那块石碑感兴趣,可谓是藏在深山人不识。这也难怪,古渡绵延了数千年,而石碑则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厚古薄今是人们的通常做法。

从景泰县城出发,过芦阳镇,然后就是吊沟,这是丝绸之路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地段之一,在汉代这里就已经是车水马龙了。沿吊沟而行,过一座正在兴建中的煤矿,猛然拐弯上山,山路狭窄而陡峭。幸亏我们乘坐的是越野车,否则很难爬上去。这条路就是通往石门乡小口村的,过小口村不远就是石门乡政府。

车在山路上爬行了五六分钟,就看见了黄河。山下就是小口渡,当年,繁华的渡口早已远离我们而去。渡口寂静萧瑟,我们是唯一过河的乘客,树木上残留的叶子在风中颤抖,很有些“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船家在河对岸,裹着红头巾,是女船家。上了船,船家开朗而健谈,渡口上的船和钢缆等都是他们自己投资建设的,为了方便行走还雇了推土机在山上推出一条路。这样小口村的村民才算是有了一条较为便捷的出入通道。

小口渡是黄河沿线最为古老的渡口之一了。明隆庆(1567年—1572年)初年,人们最先在这里架设了浮桥,以通往来,想必那时,这里要比现在繁华热闹得多,后因“河水泛涨,浮桥漂没无存”,小口渡又改为船渡,但船渡无法满足通行的需要,只有在小口渡下游十里的地方,新建了索桥。算起来,小口渡使用了400多年了。

渡口的兴衰也折射出丝绸古道的兴盛衰败。

过河后,沿山谷而行,不远处一道高大的土坡横亘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明长城。这是一段守卫隘口的长城,它从南边的山顶蜿蜒而下,然后又向北面的山坡上蜿蜒而去。长城修得异常坚固,从散落的石块上,我们看出这段长城中间是土墙,两面砌了石块,这说明在当时,这里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这段长城主要在冬天使用。每年初冬,黄河快结冰时,固原镇总兵就派遣守军来此驻防,一直到春暖花开,黄河冰消时才撤回固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防止游牧民族冬天踏冰过河。不仅是这里,在黄河岸边的每个山口都有类似这样的防御设施,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就在这漫长的黄河岸边相互对峙。

过了长城隘口后,不远就是小口村了。村子在山洼中,院落被密密麻麻的枣树所包围,小口村的大枣在周围几个地方很有名。每年,金秋时节,许多外地人常来此选购大枣。

荒山古碑

到石门乡之前,杜树泽帮我们联系了石门乡的王乡长。热情的王乡长帮我们找到一名向导——小口村的村主任王兴西。

我们要寻访的石碑在小口村的地面上,王兴西说石碑就在距离村子十里外黄河边上,虽然那里是他不常去的地方,但路还算熟悉。

穿过村子,沿河谷而上,就是通往山陕修路碑所在的路。路极其难走。路先是沿河谷而行,然后又顺陡坡爬上山脊,越野车异常吃力。实际上,山陕修路碑在另一条河谷中,我们必须翻越眼前的这座大山,才能进入另外一条河谷。路如此难行,我不由怀疑这是不是丝绸古道,或者,我们所走的并不是真正的丝绸古道。

石碑立在黄河边,很是沧桑了。这里是两山相夹的深沟,附近的山上是一座三角形的城堡,看得出来古人对这里的重视程度。碑文记述,一个叫胡正宽的山西商人在靖远哈思堡(今靖远石门乡哈思堡村)做了18年的生意,有个愿望就是将通往索桥渡口的一段石头山路修整好,但工程浩大,费用不少,依靠个人的力量实在难以修好,便向过往商队和周围商号募集资金,先后四州三十多个县的170多家商号捐银,共募集资金340多两,终于把路修好了。碑的两面都刻有文字,正面是缘由,背面则是捐款人的姓名。

王兴西说,当地人都把这块碑叫做捐银碑,是捐银修路的意思。从内容上看,并没有记载多少实质性的内容,和其他地方的一些捐银碑并无多大的区别。各地像这样的捐银碑很多,大凡寺庙会馆学堂等处都有,算不得什么稀奇。看来,人们往往记住了银钱,而忽视了这块石碑所蕴含的意义。这块石碑出现在这个地方,就显得与众不同了,也使得这块石碑的价值凸显了出来。

漫漫丝绸古道,从洛阳、长安出发,一路向西,直通地中海沿岸,而今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走向,已经基本清楚了,但其中的诸多细节却依旧模糊不清,久远的历史让这条古道残破不堪,也掩盖了许多秘密。

最后靓丽

山陕修路碑是一个证据,它见证了山陕商帮的崛起。晋商(山陕商帮由晋商和陕西商帮组成)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丝绸之路上的最后一抹靓丽,而这块石碑恰好是他们开拓丝绸之路的见证。

晋商在丝绸之路上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甘肃河西走廊出土的汉简中曾有简文记载说,从河东(今山西南部)来戍守的士卒,曾经在那里进行交易,这就表明西汉时晋商已经沿河西走廊向西域开拓。明清时,甘肃河西走廊驻扎着大批军队,人数最少时也有6万人,他们的饷银、口粮大部分需要从陕西调运。这就给山陕商帮提供了商机。清代晋商达到了高峰。丝绸之路沿线,村村镇镇都有晋商的分布,西北各地流传着“无晋不成镇”的说法,临夏流传着“先有渊发明(著名的晋商商号),后有临夏城”的说法。据说极盛时,晋商学徒从山西南部出发到新疆乌鲁木齐,沿途不用任何费用,一路上的吃住都由晋商会馆负责。

乾隆时,甘肃的敦煌、沙州两地的南山中出产沙金,引得山陕两地的客商纷至沓来,靖远到景泰一线,正是丝绸之路北线最为便捷的路段,人们从此路过前往河西淘金。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清政府出台规定,在敦煌沙州南山中采金人必须以3000人为率,如有多带者严惩。在这个条例下,山陕商帮也就正式形成了。山陕修路碑所记载的内容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晋商的势力之庞大。

毫无疑问,晋商是古丝绸之路上最后的商帮,也是古丝绸之路的最后一抹靓丽。到清光绪年间,丝绸之路沿线的晋商达到了极盛,此后晋商逐渐走下坡路,到抗战结束后,西北的晋商逐渐消失了。

站在山顶上,我们眺望远方的道路,路沿着山脊而行。小口村周围的山,既有红色的砂砾岩,也有青色的卵石层,在数十万年前,或许这里就是黄河河底。在这样的地方开山修路,难度可想而知。

山路漫漫,我们无法想象当年胡正宽带着人,拿着简陋背篼铁锹是如何开山劈石的。胡正宽想不到他这次募银修路是丝绸古道上最后的一抹亮丽,横亘蜿蜒的丝绸之路已经走向了末路。此时从海路而来的欧洲人正在试图撬开天朝大国的大门。

蝶恋花

相关文章关键词

《山陕碑:古丝绸之路上的最后一抹靓丽》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