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导读清明祭祀扫墓的凝重使得人们不免产生对鬼神的思考和胆怯。但历来,清明还有踏青、插柳、植树、蹴鞠、放风筝的习俗,因为春暖花开,农时待耕,温和的春风,渐绿的田野,一切都是那般地美好。
春天应是艳阳高照、花团锦簇、生机盎然的季节。这样的时节,人们往往渴望与朋友、亲人、爱人一起去踏春,去旅游,享受着春光,感受那美妙。
在宁波待的日子所剩无几了,可偏偏天公并不作美,每逢节假日,都是细雨飘飘,本来也想着打一把花伞,在雨中赏花探景,更有一番情趣。然而又觉得,一个人孤苦伶仃,打一破伞,立于雨水之中,让人颇感同情,还以为这位是有事想不开,到处转悠,很是为此人忧虑。索性,做回宅男,待家里得了。
都说春雨贵如油,今年的季节,宁波可是遍地是油,好不浪费。或许是二零一二到来之前尽情地宣泄,老天也生怕自己再也没有机缘给地球吹风下雨,干脆一次性下个彻底,下个爽快。
待在小屋之中,虽不见野外田野白花争艳,更不见万亩良田绿成一片,但心早已飞将出去,春水渐暖,嫩黄的绿色清洗了灰色的尘土。在春雨的浸洗中显得分外鲜嫩,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因为一碰,可能就伤害了刚刚吐出的新芽、抽出的新枝。
没有接近春色,却异常渴望碰触她,仿佛自己也像那些所有对二零一二有无限担忧的人们一样,想赶紧深切地感受一下这世界的美好。又或许因为要离开宁波这座青春的城市,不想虚度这仅剩的几日,又恰逢春意浓浓,真不想虚度,或许也是可以为宁波的野外春色增添一点活物的点缀。
又是假日,又是淫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或许是这个节日永恒不变的标志,全无二零一二的担忧在其中。
相传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的时候,只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民间也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谚语。而后,因为清明与寒食的日子较为接近,逐渐,清明就和寒食合二为一,使得清明又多了一层意义。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所以,现在的清明节,主要也就是最早寒食节的含义了。
千百年来,清明节早就成了一种祭祀祖先,扫墓怀古的节日。所以,唐代大诗人杜牧先生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见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扫墓祭祀的节日。在古代就有欲断魂,鬼神出没的说法,更为这个节日罩上了诡秘的色彩。而现今的人,清明属于国家法定的节日了,除了延续传统对已故亲人的纪念之外,更多是旅游、踏春,哪怕那“路上行人欲断魂”,只逍遥地欣赏这春的馈赠了。
游走于墓园之内,看着座座墓冢好不整齐,总有一种寒栗从内心传遍全身。思绪一时间飞向东边的日本,核辐射区无数的尸首,暴露野外,生灵涂炭,而又无人将其成殓,真是悲惨,或许已然成为倩女幽魂中的古魂野鬼,游荡于山野。想来真是无助,感叹生命的脆弱,宇宙的浩瀚。
南宋高翥有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这真是清晰地展现了这个节日我们古来已久的对于清明的描述。
清明祭祀扫墓的凝重使得人们不免产生对鬼神的思考和胆怯。但历来,清明还有踏青、插柳、植树、蹴鞠、放风筝的习俗,因为春暖花开,农时待耕,温和的春风,渐绿的田野,一切都是那般地美好,与亲人孩子一起去郊游,放放风筝,欣赏欣赏景致,呼吸呼吸新鲜的春气,人一下变的豁达了许多。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也正是我们步向新征程的起点。一切美好和丑恶已经淡去,无论二零一二是否谣传,我们自当富有春天的精神,永远年轻,永远富有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