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端午

端午

2013-10-23 19:29 作者:秋晴望 阅读量:46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麦子黄了以后,褪掉花香的日子慵懒起来,空气里浮动着热风,往日葱茏翠郁的树林里到处耷拉着脑袋,不仅弱柳扶风,高大的白杨树也弱弱地扶起风来。欢蹦乱跳的小狗,伸着舌头委在地面任你怎么逗也爱搭不理的。午睡初醒的下午更难受,被燥热溽醒的人已经在凉席上坐了半天,眼睛似乎还失了魂一般提不起神来。还好,随着白昼的注脚渐渐变长,阳光漫撒下葱翠的艾叶飘起暗香,精神恍惚里猛然的一惊:端午!它就在那样的骄阳下、那样的香味里来了。

其实小时候对端午节并没有太多的渴望,天天盼望的是春节的新衣或者中秋的月饼,就连小年里也会有好吃的火烧啊!可是端午有什么呢?只记得夏天来的时候,有那么一天要吃煮鸡蛋,会煮很多大蒜,又不怎么好吃,还有就是散发着怪味的雄黄酒。初夏时节,一切都渐渐慵懒,只有太阳还勤快。它早早就爬起来,害得我还在梦里的时候,便睡眼朦胧地被母亲拉了起来。她一边给我洗脸,一边小心翼翼用食指蘸起早已调制好的雄黄酒。那时候并不知道这褐色的液体是什么东西,而那浓浓的怪味又让我有一种反感和莫名的恐惧,所以每次母亲给我抹雄黄酒,我都挣扎着要跑掉。母亲一边使劲拉住我一边说,快别动!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涂了端午的雄黄酒,虫子一年都不敢咬的!说着就用食指在我额上认真地涂一个圆点,然后再蘸一次涂在肚脐眼上——为什么涂在肚脐眼上,母亲没有说过,我不得而知。现在想来,应该是民俗里的习惯,以为肚脐眼为人体的天眼,通着五脏六腑,涂在肚脐眼上,那驱毒的药力就渗透到体内,从而百毒不侵吧——我仔细嗅了嗅,还是一股怪味,只是脑海中浮现出张牙舞爪的小虫子在靠近我的时候,突然嗅到这种神奇的味道立即闻风而逃的样子来,觉得未尝不是一件相当有威风的事情,况且一年都不被虫子咬的效力也有相当的诱惑,于是就捏着鼻子让母亲给我涂上这种怪味。伴着对雄黄酒的记忆,脑海里也留下了五月五这个特殊的日子。

后来看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看到白素贞在端午节喝了雄黄酒后立即现出原形,联想到自己在端午里涂过的怪味,不禁大喜,原来这雄黄酒威力如此强大,连千年灵蛇也难以抵挡。那时很怕蛇,因为看过的所有故事书里,无论美女蛇还是眼镜蛇都是潜藏在黑暗里的幽灵,所以总觉得细细长长的信子吞吐着见血封喉的剧毒,见了是一定要远远就退避三舍的。虽然电视里白素贞善良美丽,但小小的意识当中也知道并不是每条蛇都那么温柔好心的。有了雄黄酒仿佛练就了避毒的金钟罩铁布衫一样,其神奇可想而知,后来索性自己主动让母亲给涂,而且不止额头和肚脐眼,还要在耳根手脚都涂上,这样下次见到蛇了,小手一挥,那蛇便见风而靡,那份气概其他小朋友该多羡慕呢!

端午节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屈原的事迹尽人皆知,无需赘述。传说屈原在当时的楚地已经深受爱戴,他投江以后,人们十分同情这位爱国诗人的遭遇,纷纷划船去营救,百舸争流的场面有如竞舟,失败后又担心那些凶猛的恶鱼会吃掉他的尸体,所以纷纷往汨罗江里面投米团来转移它们的注意力,善良的人们认为这些鱼吃饱了粽子,就不会骚扰屈原,至少可以给他留了个全尸。屈原是否真的因此而得以保全,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就用吃粽子和划龙舟的方式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的逝去,寄托自己的哀思。差强人意吧,但又经不起细细推敲,为什么偏偏是粽子而不是饺子或者汤圆呢?不管他吧,一个日子被人们记住而终于成为节日,总要有一个源头,虽然有时候时间太久远了,追本溯源的时候我们也许走错了路,但这份探讯的努力足以让这条路开满鲜花,而时时飘来的花香让这原本已渐趋平淡的日子多了些许色彩,些许回忆。如果说端午节的由来还算明了,那么让我困惑的就是“端午”两字的意义所在。几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中秋,名字的意思都一目了然,只有端午,细细推敲起来,端和午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生生被拉倒一块,一定有其道理所在。那么,这两个字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大约端者,正也,午者,日中也,端午,即恰恰正午的那一点,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那一刻。于日期来讲,端午节为五月初五,有两个五在里面,通常认为而十为满数,则五为半数,也暗含着正中的意思,端午既合重五之数,自是正中至正,大约也和对屈原正直秉性的纪念有关吧。这也和地域有关,在我的家乡,端午节就不叫端午,而是五月当五,仅仅是一个日期而已,应该是流传到后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纪念意义丢了,于是只剩下这个日子。

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于娱乐至上的今人而言,吃的玩的忆苦思甜的都有了,加之三天的法定假日,有点历史感的凭吊一番,完全被现代文明吞噬的游逛一番,可谓两全其美,无拘无束无碍。然而所有这些习俗都是我后来在教科书里面学到的,家乡在北方,既不吃米,也没那么多河道如川,所以粽子和龙舟都没有流传光大的土壤。既然是节日,在中国而言,总要有点吃的表示的,家乡的端午节只是煮鸡蛋、大蒜、还有雄黄。煮鸡蛋是惯例,几乎每个节日或者有些喜庆事情的日子都会有,没有什么稀奇。只是煮大蒜和额头抹雄黄都有驱毒解毒的意思,似乎又和屈原无涉了。想来这个节日最初从南方传来,也是纪念的意思,但本地又没有粽子和龙舟,节日过起来就有些难度,但屈原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所以五月当五的日子就在人们心中一代代留下来。随着岁月的渐渐推移,由于地域的原因,纪念的味道淡了,大家就只知道有这么一个日子。而对于北方而言,刚好这个时节大蒜新熟,作为古时解毒的天然佳品,煮大蒜来庆祝一番既有纪念丰收的意义又合了时节。而初夏又是蚊虫滋生的时候,所以就抹雄黄酒驱虫,吃大蒜驱毒。这个方法十分有效,虽然不能真的一年之内百毒不侵,但对于科学相对落后的古代,这种简单易行的办法足以让人们安然度过好久,委实实用,于是便流传了下来。时至今天,其实用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纪念意义,所以便有了母亲拉着我抹雄黄的那一幕。

后来大了,知道了屈原的事情,高中的课本上还节选了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深感于那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闭明也,斜曲之害公也,……”,其中中透出的无奈忧闷孤独,常常让年少的心生出些许沉重萧瑟来。再后来读了《离骚》,读到《楚辞》,对于悲郁悠长的楚地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端午也渐渐有了一种莫名的情结。加之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信息都异常发达,无论身处何地,端午节来临的时候各类新闻,文字铺天盖,想不知道都不行。吃粽子已不是问题,冷冻技术让正宗的粽子随时随地而可得,就连最偏僻的龙舟赛事,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也自会身临其境。只是在吃足、玩累的时候,我也会禁不住翻一翻搁置许久的《楚辞》或者《离骚》,夜深人静里为江畔行吟了千年的诗人轻轻一叹。

但是现在的端午节与以往是大大不同了。看着电视里四散横飞的节日庆祝报道,我不禁感慨万千,端午节真的火了起来,这当然离不开屈原。看着那些蜂拥汨罗的游客,他们那些传到网上的照片,一张张笑脸那么灿烂;看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那些做了多大多大的粽子,多漂亮多漂亮的龙舟的报道,还有烟花绽放的夜晚,霓虹流丽的城市;看到各地为了争夺屈原故里而花费的多少多少亿,看着屈原故里周围那些被打造得富丽堂皇的饭店或者宾馆,还有各种纪念品店里的大减价的广播,心里说不出的复杂味道。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变了,有些事情真的不能以传统观念视之。想来当初抱石投江的屈原无论如何料不到千百年后他为着他的这纵身一跃,身后留下的不仅是芳名百世,还有热火朝天的历史辩论、考古研究、专家互相拍砖,更有一群的腰缠万贯的大款和大片的搬迁重建。屈子有知,汨罗江上又该作何感想呢?也许诗人自己都迷惑了,自己到底生在哪个村庄,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伟大的人总是孤独的吧,从以前无人了解的冷寂到今天热火朝天的喧嚣,几千年过去了,《离骚》里的苍凉依旧那么悠远悲怆,而屈原的行吟依旧在江畔独自徘徊,永远只有他自己知道……

相关文章关键词

《端午》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