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节
导读清明扫墓,古老而又遥远的传统。无论是从白居易的“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还是在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亦或是于孟浩然的“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清明节是一年二十四节中十分重要的节气。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此时的江南正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清明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细雨霏霏连日不开,红花绿柳分外妖娆。登高远眺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阴雨暗千家。而春天的雨不像秋天的雨那样让人伤怀,春天的雨给人的是浪漫是希望。如果说一夜梨花春带雨是形容美人落泪时的娇羞,那么映日的桃花则是少女怀春时的妩媚。一年中最妩媚最动人的光景就是清明时节了。
清明节的前一天我去贵池出差,汽车飞驰在宽阔的马路上两旁是高大的白杨树,透过排列整齐的树缝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远远望去象一片金色的海洋,三三两两的农舍后面有几株艳丽的桃花不时地闪现其俏丽的身姿。偶尔一阵风吹过只见花涛阵阵掀起万倾金波,花香四溢经久不散,浑厚磅礴的气势让你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油菜花的小花朵不及百合花的优雅高贵,没有水仙的亭亭玉立,比不上山茶的妩媚多姿。花朵简单平凡毫无特色,有朵朵小花合成的花簇,没有多余的修饰,永远一身金装朴实无华,热情奔放,毫无做作之姿。“风来一浪云天外,香送千年古刹旁”成千上万朵油菜花齐放,有一种舍我其谁,唯吾独尊的视觉震撼。
贵池有个杏花村,1160年前它就随着杜牧的那首《清明》诗而名扬天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二十六岁及第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江南做官。唐武宗会昌年(公元844),杜牧出任池州刺史,在任两年,他经常出游,而杏花村就在池州的西南郊。三月的江南,好雨知时,当春乃发。诗人和朋友郊游至此,看到满树的杏花,满眼的春色于是想在这大好的春光里与友人一起把酒言欢。恰好有牧童骑在牛被上吹着竹笛行至眼前,于是向他打听此处的酒家在哪里,牧童随手一指杏花村里便有。如今的杏花村再也见不到竹篱农舍的酒家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装饰豪华的现代化的酒楼,当年的水牛也变成了铁牛。在一栋栋现代化的建筑后,繁华满树,细柳飘摇,芳草如茵,春光旖旎。如今的杏花村被当作一处人文景点供游人参观追溯,而杏花村酒更是成了人们馈赠好有的礼品被人们所推崇。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这天是要禁烟火的。苏轼词云: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濠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清明茶是在清明时节采制的茶叶嫩芽,新春的第一出茶。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因而清明茶色泽绿翠,叶质柔软;且春茶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污染,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高味醇,奇特优雅,是一年之中的佳品。轻啜一口心自醒,此道莫与他人传。清明茶的珍贵就在于其清香浓郁甘甜爽口,喝上一口嘴里的余香经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在我们的故乡清明节这天还有插柳条的习俗。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扫墓,古老而又遥远的传统。无论是从白居易的“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还是在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亦或是于孟浩然的“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无不透露出对已古情人的浓浓思念之情。清明节前两天我去神仙山给母亲扫墓,这天天上下着蒙蒙的细雨。烟雾缭绕的神仙山显得愈加神秘和庄重,山坡上几株雨后的山桃花向前来扫墓的人展示着她艳丽娇娆的身姿。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是第七个清明节来给母亲扫墓了。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照片中母亲慈祥的面容,让我想起小时候每年的清明节,母亲都要带着我们给爷爷奶奶上坟扫墓时的情景。往事依稀如今我却来给母亲扫墓了,想着想着心里酸溜溜的想掉泪。记得小时候清明节这天母亲都要用野葱和面拌在一起做饼子给我们吃,那味道又香又酥至今想起还口有余香。离开神仙山时回头望了一眼烟雨笼罩下的大片墓地,忽想起陶渊明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诗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生就是一个短暂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