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考量国人的文化素养,还是做秀
很长一段时间了,观看电视时经常看到个别电视台在播放有奖猜成语、猜谜语的节目。节目的内容大概是将成语的字拆散,要求观众组成字连成成语,猜谜语的有猜字、猜物等,其成语或谜语都很简单,但在主持人连篇累牍的话语中,几十分钟,回答问题的观众总是几都答不对,随着回答错误的人数的增加,回答对问题的奖金也一路飙升,拨打电话答题的人数也随之增加。
浏览了几次后,感触很深,国人的文化素养真的就差到如此地步吗?平时老百姓挂在嘴边上的成语或谜语到了电视上,就都变得常人不知晓了,真是怪哉!
单就猜成语来讲,难道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如今的语文教学都不教成语了吗?
带着这个疑问去求助网络,几经查找,数据表明我国的教育在进步,教育水平在提高。据《中国人权年鉴(2000一200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05年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年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如今已是2009年了,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小学教育的普及率还将有所提高。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国人的汉语言水平要达到怎样的程度呢?在《欧阳代娜的“初中语文能力过关”实验》(欧阳代娜,辽宁省鞍山十五中学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审查委员)一文中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语言知识——①能说普通话,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规则。②在小学识3000个字的基础上,中学阶段增加到3500—4000个。③掌握词汇15000—18000个(其中常用词12000个左右,较艰深的词与成语约3000个左右)。”推而想之,接受并完成高中教育的国人的汉语言水平该远高于此。
到底中学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多少成语呢?我没有找到具体数字,但《学生实用成语小词典》(吉林教育出版,2007年1月)的说明中介绍如下,可作为参考,“词典收常见、常用成语6122条,涵盖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全部成语,适用于中小学生为主的初、中等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可以满足中小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需要。”
有了这些数字,我有意看了几次电视台的猜成语的节目,对照之下,所出的成语无出《学生实用成语小词典》的范围,只是把字拆散开来。但完成普九教育的人就可识3500—4000个汉字,完成高中教育的人识字该更多,几十分钟的时间里还组合不出四个字的成语来,确实令人费解!
出现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不知道,也不想猜。有人说是做秀,是为了一个钱字,若果真如此,奉劝那些人还是记住那句古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吧。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大众传媒在娱乐的同时还承担着教化和导向的职责。凭心而论,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还是不要玩弄这种似在娱乐,实在贬低国人的文化素养的游戏的好。
说道这,又想起了一个成语,舍本逐末。用这个成语造个句——凡事不可舍本逐末。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