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
导读这些年来,开始出外求学,老家回的愈发少了。每次回去老家总会出现让人陌生的物事。小伙伴们打工的打工,求学的求学,总是错过,少于相聚。
我不老,却有了一个老家。
浩浩荡荡的长江在九江段冲出了我的老家,一个不大的岛屿。岛上土地肥沃,极目望去,一片开阔,未见一个山丘。大自然的恩赐养育了勤劳的岛上人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祥和而静谧。
三月春来,老家在春雨的”沐浴”下,缓缓地换上新装。冬忙之后的土黄势头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绚烂的金黄。油菜长得分外好,每一株都特别钟情这块土地,赶场儿似地秀着最美的一面。难怪老家人偏爱油菜,菜籽下地之后就不用照顾什么了。
每年油菜花开时候,我总想,如果是个齐天大圣多好。如此就可以倚着油菜飞行,领略望不到边的妖娆,亲昵醉人心脾的花香。如果这片油菜织就一个地毯,大概是无价之宝吧。这时候的油菜是个豆蔻的姑娘,有着天真烂漫的幻想,爱与阳光嬉戏,对着大地梳妆,可爱之至。或许她也盼着一次美丽的邂逅——有个青春无邪的少年背者一个画夹,对着她久久痴恋。很可惜,没有那么一幅画叫《油菜花》。
朴实的老家人却没有想这么多。油菜是不用打理了,下半年的棉花可得打好基础。油菜是浪,老家人就是那踏浪的好手,在层层密密的金黄中穿梭,选苗田,育苗床。这个时候也是蚯蚓们好奇的开始,围绕着苗床扭来扭去,却总是在第二天稀里糊涂地丢了小命。小伙伴们总爱嘲笑蚯蚓——好奇不是一个好习惯,苗床可是撒了农药的。小伙伴们的任务就是“驱赶”这些“入侵者”。但奇怪的是总还有一些独行侠,不畏”药威”,成功地潜入营养钵,占钵为王。这些王者个个体硕形庞,一副胜利者的骄傲。可惜终究逃不了伙伴们的”魔掌”,揪出来也颇费些力气。
棉苗长好了,油菜也就熟了,一年的工作开始的交接。打油菜伙伴们爱去,也不得不去。大人们给孩子们的任务就是把割好的油菜杆搂到指定的空地上。伙伴们最开心的是夜幕降临时分,褪去油菜籽的光杆是要集中起来烧掉的。伙伴们都吵着嚷着去点火,大人们也乐于指导。不多时,一点点,两点点,十点百点都冒出红色的火苗。一眼望去,千里平原火光冲天,,烈焰滚滚,想必火烧赤壁也不过而而。星星也有,已然逊色许多,也多没有人再分出神关注。
收完菜籽,天气热了起来,棉花的物事也多了起来。防旱,洒农药化肥,掐苗整枝。这个时候只能趁着天没亮好就要下地,早饭一般都是留在家里的老人或孩子做好,日头开始热起来就回家,下午看样势日头小点又要下地。这一段时间是最重要的,一年收成的好坏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打下基础。小伙伴们却正值暑假。老家树不多,这样以来知了就显得特别多,一棵树上随手一抓总能逮住一两个。当午时分,听着蝉声入睡是美妙的享受。还有一种唤做”黄牛”的昆虫,至今我也没弄清楚它的学名是什么,这是一个天然的风扇,用一根尖尖的小棍子插入黄牛嘴中,黄牛因为疼痛会不断扇动翅膀,于是一个极好的风源就形成了。虽然想起来有些残忍,至今却也没见着了。老家蚊子很多,晚上纳凉时,大人们会堆起一个火垛,洒上些水,闷出来的烟雾就能驱赶蚊子。一家两家地慢慢围了起来,聊聊农事,说说孩子们的学习。
池塘是伙伴们的最爱,可以摸鱼,可以钓小龙虾,当然最少不了的是可以划水。傍晚时,三五个孩子邀在一起,找个好点的“跳台”,一场好戏就开场了。大人们从不担心,他们清楚小伙伴们个个都是划水高手,一个猛子下去,酣畅淋漓。小龙虾是夏天最美味的一道菜,比之今日那些人工饲养的,河虾显得出身低微,蓬头垢面,浑身黑泥,登不了“大雅之堂”。如今乡下也已不多见,倒又让人十分怀念起来。河虾的钳子甚是厉害,曾经把一只虾与一只癞蛤蟆放在一起,末了癞蛤蟆被生生划破了肚皮。说到癞蛤蟆这可是钓小龙虾的好饵。只是今天看起来很不人道。癞蛤蟆是捉蚊子的好手,这一点跟它的亲戚——青蛙一样。每每夜晚,最动听的就是一声声蛙叫,此起彼伏,伴着虫声,煞是悦耳。奇怪的是人往往宁愿忍受城市里烦躁的机器声,也不愿长居乡下。
转眼就是棉花收摘季节,此时没小伙伴们的事。摘棉花看似简单,其实是个费力活。一株棉杆上有很多个棉桃,这周围留有很多枯萎的叶子,摘的时候必须小心地将其拔除干净,避免粘上棉花。用手掰开棉桃,择出其中的棉花。大人们总人前后各系一个袋子,干净漂亮的棉花放在前面,那些因为雨水而潮湿腐烂的棉桃放在后面。收回去的棉花需得晒上两日,除尽水气,再装报送只扎花厂。因为扎花厂统一时间收购,于是几天来总可看见长长的队伍,犹如火车一般,将一车又一车的棉花送到厂里。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你家棉花不如我家好,我家棉花更白云云。小伙伴这又忙了起来。每个人手里拎个蛇皮袋,沿路捡起那些掉下来的棉花。这是不碍事的,大人们也乐见孩子们高兴。这些捡来的棉花可以到长门口的小卖部换些零食。这是个愉快的日子。
这些年来,开始出外求学,老家回的愈发少了。每次回去老家总会出现让人陌生的物事。小伙伴们打工的打工,求学的求学,总是错过,少于相聚。今天这个结婚了,明天那个出嫁了,扎在老家的几乎没有。隔壁的好友打工几年,至今没碰到,听说也要结婚了,也不在老家。想来我以后难道在吗?这些年政策好了,棉花价格好,大家也慢慢舍弃了油菜,只种棉花了。公家的扎花厂卖给了私人,大人们不再自己装车。买家自会上门,定价,包装,上车,委实方便多了,乐趣却也少了许多。留在老家的日子越来越少了,看不见金黄的油菜花,听不见蝉声,捡不了棉花,儿时的老家不知还能拜访多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