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关于海子和他的诗

关于海子和他的诗

2013-10-22 15:49 作者:梦非 阅读量:32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海子的诗歌,从生前在小范围交流到如今在大众中广泛传播的反差是巨大的,其原因之一是海子悲剧性的死亡方式,无疑给他的人生和其诗歌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1989年3月26日,25岁的海子选择了在自己的出生日,卧轨自杀于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上。这一天便成了诗人海子的生日、祭日。

二十二年过去了,无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还是在真实的生活中,世人对于海子似乎仍不乏太多谈论话题,在海子死后一些诗人和作家发表的文章中不难看出:有人认为海子死于精神分裂;有人则认为是江郎才尽;有人说他死于殉诗;有人说他的死缘于城市和乡村的矛盾;有人说是练气功走火入魔;还有人说与酗酒有关。这些不同说法集中反映了人们对海子之死的关注。关于海子的诗歌,也从不缺乏大大小小的争论,有人说他的诗是伟大的诗;他的死是一个时代诗歌的死亡;有人说他的诗思维混乱、语言苍白。前几年在某期书城杂志上就读过一篇名叫《病句走大运》的文章,该作者称自己是海子的大学同学,然后断章取义地找出若干句子,对海子的诗歌和文字水平提出质疑,引来海子崇拜者们的强烈反对。一时间诗坛唇枪舌剑,好不热闹。

但这一切仍不失人们对于海子诗歌的喜爱。年年清明节,很多喜欢海子诗歌的读者,总是络绎不绝于他的墓前献花、献诗。很多民间文学社团也总是以不同方式举办座谈会、追思会、诗歌朗诵会等等,以寄托对诗人的哀思。更有些海子诗迷在其墓前磕头磕的头破血流,还有的人没等走到海子墓前就已经激动得晕厥过去。针对这些非理智行为,诗人王家新先生在北大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说:“海子需要这样的朝拜吗?喜欢海子的诗歌不是错,但我们应该理智。在纪念海子的日子里,希望年轻的朋友不仅意识到海子的天才,也认识到他的局限性。”我觉得这些话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海子和他的诗。是的,任何人都有他的局限性,即便圣人、伟人也毫不例外。但是,应该说海子思想的这些局限性并不影响他的天才与优秀。

海子的天才是毫无疑问的。1964年3月26日,这个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的孩子,虽然一直生长在农村,但却在1979年15岁的时候,考入了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就读于法律系,这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查家无疑是天大的喜庆之事,更不知让多少莘莘学子欣羡不已。大学期间海子便开始了诗歌创作。四年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海子的优秀更是毋容置疑的。在诗人短暂的生命旅程中,他始终保持一颗圣洁的诗心。虽然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依旧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

海子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一个从安徽农村走出来的单纯朴实、勤奋刻苦的孩子,怀着一颗纯净透明的心来到一个嘈杂、喧嚣的都市,当接触到最先进的文化层面时,无法不对先进文化和它的先驱者产生莫名的景仰和崇拜,于是便开始注重西方美学的研究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一时期,海子似乎没有理由不把自己虔诚的心投到强大的迷宫般的西方哲学和文化的海洋里,从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哥德到著名抒情诗人荷尔德林,再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杰出代表拜伦到意大利诗人但丁,一个个无比美妙的境界无一不把海子带入幻想的天堂。加之受“朦胧派”的影响,写出的诗歌比较抽象,他的诗歌展示的是一整套西方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虽然诗歌语言达到了极美的境界,但是读他的诗给人们的感觉并不轻松,假如不看作者很难想象是中国人写的。所以他的诗歌在当时是不太被人接受的,一直在小范围内流传。

对于海子来说,在自身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底蕴还没有深厚到能够吸纳、溶解西方文化的时候,便一头钻进西方文化的象牙塔里,让思想长时间禁锢期间,以为西方文化是最先进的、最好的。总是不加选择的全盘吸收,这对于其他则无法不产生排斥心理。有了这样的心态后,就很难把自己融入现实世界,感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琐屑与诗歌美好的意境反差太大,就这样在无尽的烦恼与孤独寂寞中,开始借酒消愁抑或沉迷在个人的王国里孤芳自赏。长此以往,海子的心结就这样越系越死,当他无法排遣内心致陷的忧郁和痛苦之时,便对尘世的幸福产生了怀疑,总是沉醉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除自己的痛苦,从迷恋藏传佛教,到迷恋瑜珈功、气功、特异功能之类。在仍然不能调和自己内心世界的重重矛盾时,精神便崩溃了,似乎只有死才是最好的解脱。应该说海子是死于诗歌的美好境界与现实生活的碰撞抑或是中西文化的碰撞。

不管怎么说,就像海子这个生前寂寞、渴望飞翔的一个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一样,在他死后飞升的人脉和其诗歌的广泛传播中,是否注定了海子身后的不寂寞和其诗歌精神于尘世中的飞扬。

海子的诗歌,从生前在小范围交流到如今在大众中广泛传播的反差是巨大的,其原因之一是海子悲剧性的死亡方式,无疑给他的人生和其诗歌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人们在惋惜之余又不免产生好奇。于是,海子与他的诗歌便成了一些民间文学社团、部分好奇者以及崇拜者研究的对象,当然也不乏追随者,只不过是形似了(自杀的方式),而海子的诗歌精神却没了。正如上海作协理事缪克构先生所言“在海子之后,自杀的诗人不算少数,但也只有一个海子成为海子。”其二是出版界的推波助澜。在海子去世之后,南京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等相继出版了海子的诗选。在海子去世12年后的2001年,还获得了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同年在中学语文教改的呼声中,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一片争论声中还是替换掉《孔雀东南飞》,出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之后这首诗被入选了更多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阅读,从此这首诗便开始为全国的中学生所熟知。更有趣的还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短诗,竟然完全剥离了诗人痛苦和沉思的内核,堂而皇之地充斥在时下海景楼、高尚别墅的广告语中,这也去是海子不愿看到的。

应该说这样的轰动效应,海子生前是无法料到的,就像他无法料到自己诗歌中所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和越来越坚韧的诗歌精神一样。假如海子在天有灵的话,也应该感到欣慰了,我想。

2011年3月27日

月然

相关文章关键词

《关于海子和他的诗》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