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儿
导读十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听地里干活的老乡拉话,那声音分明已经沾上了京腔味儿。是呀,翻过这座山就是京城的辖地,这‘风’土人情,这民‘风’民俗俨然已经与风光风景融在了一起。
人类对自然界的探寻永远是无止境的,自然,依旧不在乎人们的评说,还在我行我素演变着人们的认知与不认知。就拿气象来说,人们爱把天公的常态变化说成是‘风云雨雪’,看来,刮风的几率是最多的,其它的次之。
春天已经走过了大半。天有阴晴,偶尔雨雪光顾,只是那风时时相伴,虽说春风来了,但它裹着残冬的寒气,料峭了些许的日子,渐渐地徐了起来。风儿,无味无色,脾气大的时候会发出声响,北方的西北风尤甚,嘶鸣吼叫着,刮得飞沙走石;在南方沿海,那时常作乱掀起惊涛骇浪的台风更是甚嚣尘上竭斯底里。这是风儿的两个极端,两个不受人待见甚至有些恶劣的表现,大多的时候,风儿还是温顺的,这不,随着春日渐深变成了暖风、熏风、和风,徐风,大多的时候风和日丽了。
人们对风儿的认知还是需要借助外力的。
时下正是柳绿桃红的季节。微风拂来柳丝摇曳,熏风徐来花枝乱颤,和风吹过莺飞草长;于是,人们不经意把这些入眼的景致与‘风’联系在一起,真的是别有一番‘风’韵了。《回娘家》那首歌唱得好,风吹杨柳刷拉拉拉拉拉拉,小河的流水哗啦啦啦啦啦啦,情不知回娘家也得借助‘风’力,看来‘风’景一词的演绎就是在人们的认知中形成的。当然,风景的范畴很广很大,人们爱把美丽的地方称之为风景,是谁把风景一词推向了文字的组合,可谓功绩大也。
当下正是春雨贵如油的季节,唐代诗圣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随‘风’潜入夜的‘风’字真乃活灵活现的比拟,想那喜雨借着柔风拉成斜线,洗涤天空喷淋万物,比静止的滴答声更有情趣,一个‘风’字画龙点睛,一个‘风’字,锦上添花。
来到了居家不远的湖边。
开化的湖水冰固了一冬初醒,深情地那么湛蓝。风儿不大不小的吹来,细碎的波浪盖满了湖面,水鸟借着风势飞着,翅膀羽翼静止的久久滑翔,忽的一个溅落喙口捉鱼,猛的一个起飞嘴里衔鱼,水鸟羽翅抖落的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在风儿的涤荡里飘拂,显得那么的晶莹玲珑。
河岸的垂柳在风儿的抚摸下显得婀娜多姿风情万种,杨树的毛毛儿坠在树上在风儿的吹拂下灵秀的摆动,如果再加上点声音,活脱脱像是满树挂满了小小的风铃。湖心里一叶扁舟正在打渔,渔人的身子一躬一躬的起伏着,稍事回首,暮然间看到船上快速升起了小小的风帆,随之箭也似地远去了须臾聚成了一个小黑点,这种场景多年未见了。
行到了那片久违的松林。
沉寂了一冬的松林开始变得墨绿黝黑,新发的枝芽绽着娇柔的翠绿,远处的山巅还积着皑皑的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各自闪着勃发与即将消融的身影。低沉的声音传来了,哗--哗---轰--轰---像在天边又像在耳边,这是涛声!这是我来寻觅的声音。真得感谢风儿,感谢风儿奏响了这天籁之歌,演唱这神来之曲,在群山的回应下,这涛声久久的弥漫在山坳里。风儿小了,涛声一阵一阵的了,涛声渐停了,那挺立在岩畔的老松树还在轻微的晃动,树欲静而风不止。
十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听地里干活的老乡拉话,那声音分明已经沾上了京腔味儿。是呀,翻过这座山就是京城的辖地,这‘风’土人情,这民‘风’民俗俨然已经与风光风景融在了一起。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极目,桃花开的正艳,榆钱已经悄悄地吐蕊,杏花的花蕾红扑扑的耀眼,暗香随着熏风送来,不由得加重了吸纳的节奏。此时的思维有些活跃,不由得想起了诸葛孔明的借东风,想起了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这风儿在历史上,还能如此的建功立业,如此的抒发豪情。远处的庙宇露出了飞檐的一角儿,?a href='/plus/search.php?kwtype=0&keyword=+%C1%F4'>留恋那嘌淘谏桔昀锲?矗?笠羝?焖娣绱?斯?矗?蛔跃醯赜至?氲矫碛畹拦劾锵?lsquo;风’道骨的尘外之人……
风拂万物,风推四季,万物知风,这天地间的风儿,但愿你春风化雨,时时的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