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的追求
导读当我读《老子》等国学经典时,总感觉自己找到了精神的家园。有时我自嘲是否已老了,居然喜欢上这些曾被遗忘的书,还津津有味呢。然而就是喜欢。
第一次见到艾茵老先生是在一次读书交流会上。他红光满面、浓密的黑发中点缀着些许白发,健谈、开朗、豁达、精神饱满,儒雅之气扑面而来。看上去也就是五十开外。我好奇的问了一句,杨老几多高寿?他说今年七十又三了。我当时惊叹不已!曾想讨教师父养生之道。但觉自己这么年轻就讲养生不好意思开口。后来我与师父成了忘年交。才发现他的养生秘诀就是没有秘诀:多用脑、多读书、多睡觉、笔耕不辍(他常说他还处于写作的青春期,还可以写20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喝茶聊天、不争名逐利、恬淡安静,也就是该咋过就咋过,顺其自然、凡事不要过于的追求,做到无为的境界。
一次我去拜访了古朴清新的青莲乡塾,在王建中老师那儿借得一本国学经典书籍《老子庄子选》。我把它当成了枕边书,常常读读,翻来覆去的咀嚼“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静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清朝寿星张清云活到了256岁的高龄。他总结养生就一个字:静!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闻名全国。季老先生高龄近百岁。大家都知道乌龟是长寿的象征,为啥它可活到千年?乌龟喜静、动作迟缓。再看看那些活得泰然高寿的人无不是心无波澜,宠辱不惊,喜静之人。就像我们所熟知的文学界泰斗巴金、冰心、沈从文、钱钟书、杨绛(已经百岁了)他们活过了大半个世纪,无不与他们的心性有关,就连他们的文字也都散发出恬淡沁人的气息,包括他们的爱情他们的为人无不是儒雅大家的风范。他们与世无争却处处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然而文人巨匠的鲁迅,徐志摩,郁达夫,或者忧国忧民,或者饱受折磨,亦或情根深种(当然,这也与时代有关),使得他们都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岂不可惜!如果你是一位遇事急躁或者度量狭窄,能讥善妒的人,对于养生并不是吃吃绿豆、翻翻养生书、打打太极就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保持内心安足,精神专注,真气凝聚,以产生平静柔和的状态。即修炼一颗平常安静的心。
我曾仔细注意过,大多数科学家都是长寿的。比如说,牛顿、勒夏特列、钱学森等。读书、写作、科研、工作、掩卷长思,不让大脑闲置,不去过分关注身体健康。“用脑健体延寿”应当是最积极健康的养生方法了。我虽没有打坐参禅,但我相信和尚打坐参禅定在冥思苦想,不然怎会有顿悟之说?你看那很多得道高僧都是童颜鹤发,高寿无比。所以有时我还真相信“念力”的存在和强大。善思,会使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来之?
当我读《老子》等国学经典时,总感觉自己找到了精神的家园。有时我自嘲是否已老了,居然喜欢上这些曾被遗忘的书,还津津有味呢。然而就是喜欢。喜欢里面的哲学思想。竟然还做了一首不是诗的诗《无为的追求》“日授业兮夜读书,闲交友兮暇乐山。文为衣兮诗为妆,我自淡兮容自芳。”并发在qq的说说中,以求自勉。
一种祛除烦躁和无尽欲望的,一种专心致志的、顺其自然的、无为的生活。这种无为是一种养生的境界,一种上乘武功。我一直努力的追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