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做个“书虫”不容易

做个“书虫”不容易

2013-10-23 20:34 作者:平湖可人 阅读量:45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书的数量与日俱增;而且,书的质量蒸蒸日上。特别是计算机的发明,更为图书的发展,插上理想的翅膀。激光照排,电子扫描,是印刷技术上的一次大的革命,一次大的飞跃。

关于对“书”的认识,一生大约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无书时代。1966年春夏,我刚好初中毕业,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风涌而来。在“横扫一切”的支配下,“书”,自然成了“扫”的对象。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大兴文字狱,“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作法,比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时期,百分之九十九的“书”,通通被冠以“封资修”的罪名,石沉大海;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家”,遭到罗织诬陷,许多人被迫害致死。

那时,我就读的四川省万县市第一初级中学,曾经也有一个图书馆。文革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借书证,而且,阅览室也定时开放,课余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文革中,这个图书馆也未能幸免于难。被红卫兵“扫除”和“涤荡”之后,一些好书的学生,从大门的附窗翻进图书馆内,“窃”走需要的书。我也不列外,平生第一次做了“窃贼”,“窃”了十多本如《铁道游击队》一类的小说。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此处不是开脱,我认为“窃书”与“偷东西”,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后来,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又悉数将“窃”来的书,归还了图书馆。

1971年初,我到农村落户,生产队除了按规定征订了一份《四川日报》和一份《万县日报》外,别无其他读物。我白天劳动,晚上从生产队里借来报纸,在煤油灯下咬文嚼字,算得上是一个文化人。生产队识字的人不多,如果能有一个孩子到区里上中学,就算一件光宗耀祖的事,相当于家族里出了一个“秀才”,要能有孩子被推荐到大学,十里八乡,更是一特大新闻,萦绕山里好多年。当时在农村,就是能识文断字,一般也无时间、无闲心读书看报。生产队的报纸,属于公共财产,无容私人所有。每月有多少天,除了节假日,应该有多少张报纸,大伙心中有数。生产队有多少家,一月一家分几张报纸,大伙心中也有数。因为,家家户户没有书,这是唯一的纸质东西。我落户的地方是山区,不缺燃料,农民不会将报纸当柴烧,最管用的是用来包装盐巴,或者其他食品。不像今天,塑料袋横行天下,各种口袋,充斥家庭。

1977年春天,我们作为最后一批“推荐生”,来到四川省万县师范学校读书。虽是读书,实无“书”读。上地理课的老师,喜欢讲《参考消息》的内容,他天南海北地“侃”,学生们感到课堂时间过得很快。但是,有位政治老师,学生也并不怎么喜欢,他讲《政治经济学》,索然寡味,整堂课搞“听写”,一堂课写下来,腰酸背痛,手指僵硬不说,不但浪费纸墨,关键是找不到“要点”,考试很难对付。现在想来,也不能怪他,怪无书读。语文课老师很好,他请学生刻油印,将中国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短文章油印出来,让学生有“书”读,减轻了学生负担。同时,也很勤恳,他讲《现代汉语》,边讲课边板书,有时一堂课下来,要擦好几次黑板。这些麻烦,也是无书造成的。

第二年夏天,草草告别师范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国家拨乱反正,省编教材开始进入教室,学生勉强有了“书”读。但是,教师犯难,除了一本书,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和教辅读物,特别是对我们这一代人,两手空空,就像《红楼梦》里批评贾宝玉一样:“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贾宝玉不是这样,我们倒是这样)好在老教师关怀,将他们的备课资料借予我们,才艰难地度过了教学第一关。不久,我的舅舅找他的同事,给我赠送了一本《鲁迅作品赏析》的书,我如获至宝,将陈旧的封面包装了一遍,小心翼翼地珍藏,一直到现在。

其后,出版行业逐渐走上正轨,加上中央领导大力倡导,读书风气日渐好转。我的家庭也建起了书房,日积月累,藏书可以用“汗牛充栋”这个词来形容。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好。

二是有书时代。这个问题,大家都非常清楚了。不但,书的数量与日俱增;而且,书的质量蒸蒸日上。特别是计算机的发明,更为图书的发展,插上理想的翅膀。激光照排,电子扫描,是印刷技术上的一次大的革命,一次大的飞跃。微型图书,电子图书,为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按理说,读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读书应该蔚然成风。可是,事实并不尽然。因为读书不但需要时间,需要兴趣,需要心情,需要涵养;还需要抛弃,抛弃浮躁,抛弃娱乐,抛弃喧嚣,抛弃功利;进而留下寂寞,留下宁静,留下淡泊,留下清贫;最后,收获思想,收获情感,收获芬芳,收获未来……

总之,做个“书虫”不容易!

相关文章关键词

《做个“书虫”不容易》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