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
导读物以稀为贵。三峡大坝蓄水时,到长江两岸拾“三峡石”的人很多。有的人出于留恋家乡,眷念故土,捡点石头,摆放在家里,体现一种情感。
收藏,成为一种时髦。
早期收藏,以古董、字画为主。有些器皿、字画,年代愈久,名气愈大,价值愈高。文化大革命没有功劳,却产生了许多文物。毛泽东像章,毛主席语录,中央相关文件,各种纸质传单,当年劈天盖地的东西,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古董”。可以炒作,可以变钱。
物以稀为贵。三峡大坝蓄水时,到长江两岸拾“三峡石”的人很多。有的人出于留恋家乡,眷念故土,捡点石头,摆放在家里,体现一种情感。有的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想以此发财,以此致富。我有个朋友,家里家外,全是石头,细看那些石头,也看不出个名堂,毫无特色,乱七八糟,杂乱无章,没有品位。但是,主人家却以收藏家自居,来客都要津津乐道的介绍,好像很富有。
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里面有个“鉴宝”节目,让人大开眼界,一饱眼福。许多收藏家将自己的“宝物”,拿到这个舞台上来,请专家评鉴。坐在台上的那些专家,都是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权威人士。他们慧眼识珠,不但能说出“宝物”的所在年代,收藏情况,还能评判出它的价值。有的稀世之宝,通过专家现场评定,几百万、上千万的价值,一锤定音,并颁发“鉴定证书”,这不但让收藏家沾沾自喜,乐不可支,就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也非常羡慕,更让那些爱好收藏的人,垂涎三尺,说不清是羡慕,还是嫉妒。
有些收藏家,让人幼稚可笑。他们将一些不值钱的东西,捧到中央电视台上,在众目睽睽之下,鉴宝专家说不值一文,并委婉奉劝这些“收藏家”,多看少买,以提高鉴宝水平。我不知道这样的“收藏家”,是如何下台的。
我也想当个收藏家,但是,家里别无长物。唯一不管用的,是人民币中的分币,纸质的,金属的,数不胜数。现在市场上已不通行分币,分币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收藏家专门收藏此物,市场上也有炒作,什么某年某月生产的货币,可以价值连城。我们回到家里,翻箱倒柜,极目搜索,始终没有找到某年某月生产的货币,真让人大失所望。
当收藏家,不但要有恒心,还要有耐心。有的收藏家喜欢瓶瓶罐罐,有景德镇的青花瓷,也有本地陶瓷厂生产的土陶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摆在家里,灰头土脸,影响美观。因此,这样的人,不适宜做收藏家。真正的收藏家,一定有气质,一定有品位,不是谁都能冠冕堂皇地戴上这顶帽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