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
导读迷离总是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可是她都让它们过去。她说:你之所以不开心,是因为你还没有遇到那个能让你开心的人.
诺言说:每个人心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故事.
诺言不喜欢写长篇小说,短篇也不怎么写,可能因为她懒吧,或者是因为她不愿意做那些伤害脑细胞的事。
她总是笑。迷离总是会在有灯光照耀的路上微仰起头看她灿烂得如同四月里最明媚的阳光般的笑容。很多个这样的夜晚,迷离都觉得那种笑容能让她快乐。她认为这是一种简单的幸福。
诺言喜欢听歌。听MP3的时候总是把声音开到最大。可是有一天,她改听MP4,声音很小。于是因为怀念,迷离写了篇小说。小说里的女主角听MP3也会把声音开到最大,有一次在过马路时因为没听到汽车的声音而造成车祸,死的是她最心爱的人。
迷离喜欢诺言送她画,每一张她都小心的收藏。诺言画的画都是卡通人物或动物,说是像她。诺言很多次对着某件饰品上的猪啊猫啊之类的说:好可爱啊,离离,你怎么可以长得这么可爱呢!
诺言人缘很好,认识很多的人。迷离常常看到一个陌生的人与诺言友好地吵架时想:如果让我认识这么多的人,会不会是件比登天还难的事呢?
诺言的运动细胞很发达。运动会时她参加的三个项目都拿了第一。所以她可以抱着奖品跟迷离说:我省下了十几元钱呢,可以买很多的零食。
不过,诺言是个没耐心的人,不做长时间的等待。可是诺言喜欢迷离,常常忍耐着迷离的慢速度,并违心的说等待是件幸福的事.
呵呵,诺言哦,迷离她就是要让你练习下耐心。她还要跟你说:诺言,我心里那个最明亮的角落的故事讲的是你。
舒妤说:见过了就认识了.
舒妤是理科生,不常跟迷离在一起。某天迷离挽着诺言的胳膊歪着头问她:你说如果把舒妤说成是理科的郭敬明,那我可不可以做文科的小A啊?
舒妤喜欢郭敬明,喜欢到你把郭敬明和别的作家相提并论时她就生气。迷离最喜欢韩寒,然后才是郭敬明。所以某天迷离把韩寒和郭敬明稍做了下比较时她就激动得差点跟迷离吵架。
迷离喜欢舒妤故事里那些复杂的人物,喜欢她的《左边》里那个落魄的画家路过,喜欢那个爱到酒吧里唱歌的千金大小姐米莱,喜欢那个有着一双紫色眼睛的,后来改名为泪痕的女孩杨紫眸,也喜欢向南和莫离。
舒妤是个害怕寂寞的女子。她曾说:我害怕一个人走路,那让我有种赤裸裸的感觉。
和朋友在一起的舒妤很活泼,说很多很多的话,一激动就手舞足蹈。她自封"淑女",却每次极不淑女地笑得前仰后合,甚至有点疯狂。
但舒妤的性格太直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惹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她讨厌矫柔造作的人,每次看到,就摆出一副厌恶的表情来。
可是现在,她很认真努力。就像某天她告诉迷离的:我现在特认真,做题做到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舒妤曾说:我在赤道,你在北极,我以为我们之间只隔了一个转身的距离,却没想到我们之间隔了一个北半球。
迷离总是问自己:如果我在赤道,舒妤是不是在北极呢?可是迷离知道,只要她转身,就看得见舒妤灿烂的笑靥,那么距离就不是阻。.
纵使迷离非常想和舒妤在一起,但她不去找她。就像舒妤说的:喜欢一个人只要默默地看着她就好,在他寂寞的时候陪着他,失落的时候鼓励他,彷徨的时候支持他,我不想给她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迷离说:爱过了在一起过了就不该留有遗憾和不舍.
迷离一直都是安静乖巧的孩子,因为别人一直这么说。可是这只不过是个伪装,就像她曾在博客里写的那样:很多人都说我是淑女,乖巧而又安静,可是没有人知道我的心是如此地苍白和无力,我已经是如此这般地叛逆和倔强。
迷离喜欢安静,却常常把自己扔在一个热闹的环境里。她总是站在中间仰着头看着蓝天白云听别人讲话讲到唾沫横飞然后细数自己的寂寞。
她不是个认真的女孩,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旁边观看别人的或自己的故事上演,就像她曾经说的:我仿佛是一个看破红尘的女子,所以总是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来。
可是对于她喜欢的事情她却会极其认真努力地做到最好.
她喜欢仰望天空,特别喜欢看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喜欢站在树下抬起头看那个支离破碎的天空,喜欢在天空里找寻鸟的踪迹。
她说:我是一只鸟,可是我的方向是下坠的.
她总是握着笔,大段大段的文字不厌其烦地写。她故事里的女子,总是那般地温柔安静。而她的故事里总是会有一个男子,他的笑容温暖,面容安静,说话温柔。她说那是她一直在找的倾听者。
迷离总是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可是她都让它们过去。她说:你之所以不开心,是因为你还没有遇到那个能让你开心的人.
所以,在她还没有遇到那个能让她开心的人之前,她会以一种高贵的姿态站立,不可侵犯。
舒妤、诺言、迷离。她们三个人。她们一直行走在岁月里,从不曾停下。她们知道,会有那么一天,她们都难逃别离,可是纵使不在一起了,她们也还有记忆。
就像迷离曾说的:那些走不回来的,亲爱的,就让它们离开吧,我们要微笑着送它,要让那些记忆里的人都记得,即使留不住,也不曾有过空白,有过悲哀。
其实迷离想说的并不多,她只是想告诉舒妤和诺言:在离别后,你们要一直微笑,要像话里说的那样:如果某天我们不在一切了,也要像在一起时一样。(写于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