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空余恨
导读用我的观点来说,神宗生不逢时,他的老祖宗宋太祖制定的那一系列政策到了他这个时代早已把这个国家弄的千疮百孔。赵顼已是回天乏力。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在优雅的字里行间,似乎从遥远空间传来宋代的低吟浅唱。
提起宋代,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宋词,然后是经济,毫无疑问,宋代是一个经济空前繁荣的朝代。尔后是偏安一隅,软弱无能。
在我的印象中,宋代像是一个早产的婴儿,孱弱多病。一直以为,宋代和明代应该是两个相互颠倒了的朝代。明代强势,有强大的军队,顽强的战斗力,完全不同于宋代的孱弱。然而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明代的军队主要用于镇压倭寇,远不如宋代的战争频繁。
而宋代则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时代,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礼仪,一昧的退让反而引来更加变本加厉的剥削,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从宋太祖陈桥兵变之后,一个崭新的王朝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黄金定律。在一片混乱中,北宋这个新生时代在一片期待声中登场。然后历经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英宗赵署就到了宋神宗赵顼。
赵顼,这是一个被历史埋没了的皇帝。只活了三十七岁。史学家们对他的评价并不高,如同中国历史上成千上百个皇帝一样,只有一个庙号。唯一使他发光的是王安石失败了的变法,还是作为配角出现在历史书上。
隔了千百年,试问还有几人能记得那个年轻气盛的少年皇帝?还有谁能细细研读逝去了的历史?还有谁能想象那种深入骨子里的头疼?
赵氏家族有一种遗传病,所以赵顼经常犯头痛病,而且一次比一次厉害,赵顼就是死在这方面上的。如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分析,他大概是患的心脑血管之类的疾病吧。
宋代的积贫积弱使得他心力憔悴,只做了四年皇帝的赵署,早已失去重振大宋的信心。赵署死后,年仅十九岁的赵顼终于可以完成年少时候的梦想,殊不知,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变法失败,自然灾害,农民起义,诸多的压力迫使这个年轻的皇帝一点一点的走向死亡,最终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历史史料上的赵顼年轻气盛,急功近利。不考虑宋代的情况就冒然变法,以致变法失败。或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就是宋神宗一生的概括吧。
赵顼真的是被历史洪流埋没了的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在登皇位之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杯酒释兵权,将领轮班制,流民湘军制……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武将的发展,宋代重文轻武的风气由此而来。这一系列的制度在当时确实促进了发展,解决了流民,集中了君权。但赵匡胤只能算是一代枭雄,而不是一个成功的霸主。这就是武将为帝特有的悲哀。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可以说宋代成于太祖,败于太祖。时间证明,从他制定那一系列制度就注定了宋代的孱弱。
这一系列制度的弊病从宋真宗时代就开始显现出来。冗官、冗兵、冗费这三大弊病一直伴随到宋代灭亡。三大弊病的具体表现就是国库空虚,官员闲置,边防薄弱。仅仅这些就足以让宋代积贫积弱。
没有一个时代可以没有武将,而对武将的限制与鄙视是宋太祖这一生中犯得最大的错误。他害怕黄袍加身的事件重演,却忽略了外敌的入侵,也忽视了历史的自然规律。
而过度的重用文人只会适得其反,文人,书读多了,却容易优柔寡断,迂腐寒酸,只凭着几篇华美的文章就能治国吗?这种想法未免太可笑了。有谁见过那些只知道吟诗弄弦,风花雪月,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上战场杀敌?在这里,我不是贬低文人,相反,我很敬重文人,但文采好,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好的文学家,而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在冷兵器时代有的时候力量比智慧更重要。
神宗时代,国库空虚更为严重。宋代的天灾比较频繁。旱涝灾害不断,国库竟然连几十万的赈灾银都拿不出。皇帝大臣都为钱发愁。这些不算,每年增加的湘军,澶源之盟的纳贡。这些都让宋代更加贫穷。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王安石是一个改革家,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主张大刀阔斧的彻彻底底的改革,忽略了大宋当时的状况。和热血沸腾的少年皇帝一起,难免操之过急。变法遭到韩琦,富弼,司马光等人的反对。甚至连后宫的曹老太太都公开站出来反对。史书上说王安石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如果你也是这样想,那恭喜你,你被史书带到了误区。
宋神宗时代已是积贫积弱,天灾不断,党项入侵,大辽虎视眈眈,可谓内忧外患。在这种情况下,不变法也免不了被欺的命运,打仗要钱,天灾要钱,纳贡要钱……以前看到过这么一则笑话,说的是宋神宗时候,官员的俸禄拖欠不发,到过年时,连体恤金都没有,宋神宗的大殿里只点四支蜡烛,可见缺钱缺到什么程度。
不改革,大宋也会灭亡。而变法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神宗渴望建立汉武唐宗那样的丰功伟绩,这个十九岁即位的少年皇帝内心澎湃,想改变宋代积贫积弱的现状。为此神宗殚精竭虑,起用王安石,罢绌文彦博、韩绮、富弼、司马光等保守派。可以说王安石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宋神宗,王安石是激进主义者,不同于司马光和文彦博的稳重。王安石忽略了最基本的原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宋代百年的积贫积弱怎么会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呢?这一点很像中国的大跃进,不看现实的国情就冒然进行,失败早已注定。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王安石变法有一个最大的漏洞就是通过官员之手来帮助百姓,这让人有些啼笑皆非,王安石对宋代的大小官员就这么有信心?当然变法失败的结果就是加速了宋代的灭亡。
神宗算是一代明君吗?对这个问题,我选择沉默,明君的准则是什么?开阔疆土?丰功伟绩?造福百姓?
用我的观点来说,神宗生不逢时,他的老祖宗宋太祖制定的那一系列政策到了他这个时代早已把这个国家弄的千疮百孔。赵顼已是回天乏力。
宋,成也太祖,亡也太祖!
赵顼,只不过是替代他的祖辈承受苦果的苦命人。他的热血与才华被历史埋没。变法失败,伤心失望,忧心忡忡以致三十七岁而逝。
这个被历史埋没了的可怜皇帝。千百年后还有谁能记得?只不过是千古空余恨,还有一声沉重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