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稼不穑,潇洒过活
导读重要的是,“由于收入条件、生活经历等不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需求会有较大差异”,比如她有奢华消费的需求,山民有温饱的需求;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高中时,鲁迅先生这句诗让我惊叹不已,却捉摸不着其中是怎样一种心情。今日闲读《聚焦富二代:不全是纨绔子弟,并非没有烦恼》(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4月07日),眼前仿佛电光一闪,突然开了窍。
“她每天的生活是睡到自然醒,仔细打扮后,要么出去做美容、按摩,要么约好友逛街购物、看电影、唱卡拉OK,有时晚上去酒吧坐坐”,读至此处,我的确“心事浩茫”,不禁浮想联翩起来,慵懒的身姿、华丽的打扮、昂贵的SPA、精心的按摩、疯狂的购物、新上映的电影、灯光炫转的歌厅、嘈杂的酒吧,一下子涌上我的脑际。
“由于收入条件、生活经历等不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需求会有较大差异。对此,应该正确面对,不要让‘身份标签’成为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当读到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的宏论时,我确实“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不在访谈现场,没能聆听他的声音(甜美?高昂?),所以是“于无声处”。我只有想象带着权威式表情的他发表高论的情景,并且被他高深的逻辑“雷”倒了。
还是在高中,阅读《诗经》,什么《关雎》啦《离骚》啦,生僻字极多,读起来也拗口,却对“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情有独钟,至今念念不忘。大概因为经常干农活的缘故吧。既然熟于农活,就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也体会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但“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实在超出了我思考力的边界,也超出了我喜悦的上限——哇,还有不播种不收割满屋子都是粮食的啊?!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脱离农业劳动,自然谈不上农活的记忆,很多人读着富二代的故事,也很少人会想起“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吧?可我想起了。她既没有“稼”,也没有“穑”,怎么能够“每天的生活是睡到自然醒,仔细打扮后,要么出去做美容、按摩,要么约好友逛街购物、看电影、唱卡拉OK,有时晚上去酒吧坐坐”?
因为她的父母“积累了大量财富”,恰好又疼爱她,愿意给女儿大把大把的钱以让她开心快乐。而“积累了大量财富”,是出于他们“头脑灵活,不怕吃苦”。相比之下,我的父母虽然辛苦,头脑却不够灵活,所以没能积累大量财富,虽然比他们辛苦十倍。
总之,她的钱不是银行抢来的,也不是黑夜偷来的,做小三的可能性也可以排除——只是因为她的父母“积累了大量财富”。剩下的问题只是如何花法。“量入为出”“合理消费”是大家都赞同的,而“出去做美容、按摩,要么约好友逛街购物、看电影、唱卡拉OK,有时晚上去酒吧坐坐”,完全是在她的消费能力之内的,甚至还很节制呢——“去了两次香港,50多万元的消费”,而她的信用额度是“60万元”,足足还余10万元呢!
重要的是,“由于收入条件、生活经历等不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需求会有较大差异”,比如她有奢华消费的需求,山民有温饱的需求;她有轻松潇洒的需求,农民工有拼命挣钱的需求;她有不劳动的需求,劳动人民有劳动的需求。所以,“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以深邃的理论思维、平和的心态指出“应该正确面对”。
可我怎么觉得,一个声音在“于无声处”回荡:富人之所以富是合理的,穷人之所以穷也是合理的。因此,即使“积累了大量财富”的父母有一个群体之多,并创造出了一个群体的不劳动子孙,也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心态失衡,各人过各人的生活去,走“各自的朝圣路”就是了。富人不要干涉乞丐露宿大街的自由,乞丐也不要干涉富人下榻豪华宾馆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