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持我们前行。
导读那么小的孩子,一个人生活,周围人避之不及,他们没有同伴,唯有孤单。高俊和小猪在一起的画面我一直印象深刻,是那样的让人心痛,他和小猪走得很近。
这个世界的天际并不到处是花团锦簇,残酷的现实背后依旧有着断壁残垣的破败。忧伤,悲泣,无限苍凉的风吹过,那些裸露的疼痛,在阳光下,冷冽的刺骨。
---题记
近来,一直在一些文坛辗转。便是不曾想写些什么,只是看,看一些人的欢笑纵哭,看一些情的圆缺阴晴。起初的动机,便是觉得当做看客,一些事情才可以看得透彻,才不会被媚俗所扰,在满纸的纸醉金迷中堕落。觉得文字该是去反映生活的,不该是纵情声色的居多。所以一直以来偏爱韩寒胜于小郭。前些天和一个学医的朋友谈起《唐山大地震》,感触颇深。朋友于不经意间提起《颖州的孩子》,说是一部同样很震撼人心的电影,让我有机会看一下。一直也不曾在意,昨天上网搜了一下,才知道是一部讲述艾滋病的影片。看过之后几欲哭泣,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如此地震撼心灵,它会让每一个观众从灵魂上疼痛。这是一部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的影片,导演拨开伤疤,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现实世界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它使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天际并不到处是花团锦簇,残酷的现实背后依旧有着断壁残垣的破败。忧伤,悲泣,无限苍凉的风吹过,那些裸露的疼痛,在阳光下,冷冽的刺骨。
我很希望大家有机会多看看这样的影片,相信它的教育意义远远超出短短的39分钟。或许很少有人会去看纪录片,因为它们一般都比较的无味。一般,我看记录片也只会奔着得奖的影片去看,这样可以不必浪费时间。然而,看过《颖州的孩子》之后,我深刻的感悟:得不得奖,已经不再应该是你去观看此片的理由,更为重要的是你从影片中收获了什么,以后应该如何看待生活。
《颖州的孩子》的摄制语言相当简单,没有长短镜头的相互交替,没有技巧性抒情和令人激动的暗示;拍摄的角度,始终是低视角的,哪怕那些因艾滋病而失去父母的孩子间的讲述,也只是忠实地记录了他们的语言和内心的困惑。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镜头所触动。5、6岁的小男孩,随着镜头的推进,将墙根进食的老母鸡踢得乱飞,他没人说话,没人玩儿,也许这就是小家伙最好的消遣。同样是这个小家伙,在漫片金黄的油菜花地边上,将拽下的油菜花塞进嘴里,也许这就是小家伙的幸福生活。老太太趴在坟前哭儿子的短调,一声声震撼心灵,割人心肺。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不知道为何会那么想哭。不是因为出于同情,只是心真的好痛,是那种震颤的心痛,就像是在寒风中,在灰暗的天空下,看不到希望的疼痛。对,那是一种绝望的疼痛,一种灰色的压抑,一种冷冽的刺骨的寒冷。
可能大家会有与我同样的感受。甚至有人认为这一切都是灰色的,是没有希望的。没错,破败的房屋,简陋的摆设,疼痛的画面,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望。春天的油菜花,或许是这部电影的唯一亮色。可导致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艾滋病吗?不是,是贫穷,是人性的冷漠。
那么小的孩子,一个人生活,周围人避之不及,他们没有同伴,唯有孤单。高俊和小猪在一起的画面我一直印象深刻,是那样的让人心痛,他和小猪走得很近,因为小猪不会歧视他。看着小小的身影步履蹒跚的脚步,看着本该灿烂的小脸充满了冷漠与害怕,我的心在流血。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感染了爱滋病,他们绝望的,甚至是没有思考的等待死亡的来临,等待死神越来越近的呼吸声,幼小的生命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温暖就匆匆离开了。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点关怀呢,让他们短暂的生命中不再感到寒冷,至少,不该雪上加霜。我们敌视的应该是艾滋病,而不该是那些可怜的患者,不是那些可怜的孩子,他们是无辜的。
好在,我看到国家和政府一直在努力,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正在深入,许多志愿者勇敢的又近了艾滋病患者,走近了他们的心灵。许多艾滋病患者和儿童在大家的关怀和鼓励下,正逐渐走出阴霾。总理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自2003年就任总理以来,他每年都会抽出时间看望艾滋病患者和孤儿。生活中也同样有许多热心的人在帮助艾滋病患者,红丝带正在飘扬。看着这样温情的画面,我的内心有着暖暖的感动,我知道人性还在,我知道爱还在。
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持我们前行,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那就是爱。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我,来自于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所以,在此我想引用《南方周末》里的一段话:
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我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