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透过染色馒头看道德文化建设迫在眉捷

透过染色馒头看道德文化建设迫在眉捷

2013-10-21 23:21 作者:空中飞 阅读量:41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当某一个企业出现问题,可能是这家企业是一个缺德的老板,当一个行业出现问题,可能是行业监管出现了漏洞,可当所有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出现了道德问题的时候。

•时评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4月19日人民网)。加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已是迫在眉捷,只有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才是确保商人们身上流淌的是“道德的血液”。只有健全现行监管体制,增加监管激励方式,按照查获情况重奖举报者,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力量,让不良分子无藏身之地,才能净化食品市场。让国人吃上放心的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道德文化建设没能同步,使逐利的商人一切为了向钱看,变成了无奸不商的缺德者。作为商人本应该遵照诚实守信、重义履诺、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生财有道等优良传统致富,然而现在很有一批商人,他不讲诚信,通过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利用五花八门的手法只顾自己发财,不管别人的生命,导致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愈演愈烈。4月13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吊销了生产“染色”馒头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公司法人代表叶维禄、销售经理徐剑明等5人依法刑事传唤。经审查,这5名犯罪嫌疑人分别交代了企业自今年1月以来,违法生产、销售掺有违禁添加剂“柠檬黄”的“染色’馒头8万多袋,共计33万多只,价值20余万元。10家超市销售了“染色”馒头,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就在上海惊现“染色馒头”,闹得沸沸扬扬还未平息的时候,浙江温州市龙湾区状元镇又发现一家黑作坊,违法使用柠檬黄、糖精钠、玉米香精等多种添加剂炮制不含玉米的假玉米馒头。从3月22日至4月14日的24天里,卖出馒头的总量约19万多个,其中流向学校的有1.1万个。这些“黑心”商人,私欲膨胀、物欲横流,为了赚最多的钱不择手段。他们只要看到有利可图,就如猫闻见腥,狗看到骨头,猪听到敲食槽一样,发了疯地去追逐,不管市民死活,人性全无。“馒头事件”再敲食品安全警钟,人们吃了染色馒头后,究竟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呢?据电视《消费主张》节目告诉我们:上海市浦东区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销售的是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这种染色馒头是通过回收旧馒头再加上着色剂而做出来的。首先是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危害,它会增强人的食欲增大肥胖的危险。其次是山梨酸钾防腐剂,过量摄入会导致新陈代谢紊乱,抑制骨骼生长。再是食用柠檬黄、日落黄等色素超标后,会引起过敏、腹泻症状,对肾脏、肝脏产生伤害。特别是影响儿童的智力,严重时可导致儿童的IQ值下降,形成多动症等行为障碍。它还破坏人的神经系统,产生焦虑、头痛、忧郁症、视觉模糊、哮喘、四肢无力。

现在的商家真是有“本事”,肥肉能“长成”瘦肉,猪肉可变成牛肉,臭水沟里水能合成餐桌上的食用油,超市大卖有色馒头。现在记者发现,最近发明的“牛肉膏”,大受黑心商家的欢迎,还有一系列的变身产品。如羊肉、鸡肉、鸭肉、鹅肉、鱼肉都能找到相应的添加剂。我们所吃的一切,都在神奇的变,变得那么惊悚而无奈,变得更加不可思议。很多食品中的添加剂,人们吃进胃里后都会得病还不知道。我们通过镜头看到,被查封的盛禄公司的部分生产染色馒头的器具污秽不堪,而用色素通过把不卫生、不安全的馒头化妆后,居然能够堂而皇之摆上大超市的货架。三聚氰胺奶、健美猪肉、回炉板鸭、毒韭菜、毒大米、毒蘑菇、毒火锅、毒生姜、染色馒头……,还有多少问题食品隐藏在我们身边。至从上海多家超市销售违法使用色素的馒头产品被媒体曝光后,迅速引起公众的质疑,食品安全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何我国食品安全领域频频拉响警报,企业的道德底线和政府的监管力度何在,都成为大众拷问的对象。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们的饮食如果得不到安全保证,何以来谈健康、幸福的生活。社会上流传的顺口溜是这样形容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的什么食品心中都没有数”,这是真实的写照。老百姓不知道,我们还能放心的吃什么。在一个商家缺德的社会中,人人都在为了食品的安全而担忧。也正是食品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的频发,才导致消费者对政府有关部门失去信心,对商贩失去信心。对生产者失去信心。

为了重建信心,近日温家宝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我们要把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使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

除了提升国民的道德层面外,还要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的监管标准。不能“内外有别”,应向国际标准看齐。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内销食品在“多年整顿”的背景下,合格率却只有90%左右。别看只有九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却暴露出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尴尬。也就是说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新近发生的“雀巢婴幼儿米粉事件”,再次引发消费者对食品的海内外“双重”标准的困惑。这样,一些在国外为不合格的洋食品,由于中国的标准低,也能堂而皇之地进入我国市场。由于我们的标准质量不高、滞后的问题,造成监管乏力。如雀巢婴儿食品,国外检测砷、铅、镉等重金属超标,但均未超出中国标准。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说:“我国有些标准长期原地踏步,甚至二三十年不变,不但给一些造假企业钻空子提供了可能,也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国家形象”。

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恶性事件接踵而来。食品安全屏障为何屡屡被突破?在老板缺德的前提下,你要这个法人代表生产出食品合格的产品,纯粹是天方夜谭。只有依靠专业化的政府机构去强制管理,让社会力量参与进行监督,形成一个完整、立体、多维的监管监督系统,才能真正让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然而现在的监管局面又是如何呢?从近期曝光的“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瘦肉精”猪肉、“牛肉膏”事件,没有一件不是被媒体曝光后,地方政府和企业才开始“彻查”。不曝光的食品都是检测合格,均未发现问题。媒体一但曝光后全是有毒食品,检测部门完全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对人民负责,成典型的“马后炮”监管。

造成如此的监管现状,也是现行体制造成的弊端。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要依靠上级返还的收费罚款来解决,这就造成了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执法为利”,他们每天的工作目标,不是想如何监管食品的安全,而是想着如何完成“创收”任务。从山东某县质监局向记者反映的情况来看,因为财政供养机制不是很顺,收费罚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大约80%是自己的,所有人的工资福利就从收费、罚款中产出。在这样的环境下,食品能有安全保障吗?每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监管部门总是“理直气壮”地把矛头指向肇事者,但监管部门的失职被忽视。这种现象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监管部门决不能免责。应从问责“查处比曝光慢半拍”现象入手,铁腕查处失职渎职、以权谋私、执法腐败、部门牟利等行为。

当某一个企业出现问题,可能是这家企业是一个缺德的老板,当一个行业出现问题,可能是行业监管出现了漏洞,可当所有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出现了道德问题的时候,那只能说我们的监管部门都严重失职,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的行为方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改革前,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普遍较高,人们以维护法律尊严,履行公民义务,承担社会道义为荣,以国家昌盛为先,人民利益至上,热心公益,积极奉献社会。虽然个人生活相当清苦,但人们信仰坚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很诚实,精神上很快乐。开放后,中国走向了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人们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物质是极大的丰富了,但人们的思想道德却滑坡到了谷底。拜金之下,道德观念蜕化,失信成为社会的公害。一些人贪赃枉法、弄虚作假,无良企业为了谋财坑害消费者,甚至不惜害命时有发生。道德的滑坡,诚信的丢失表明我们的国民素质丞待提高。为确保企业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弘扬“以德立世”的优秀传统,才能使企业的竟争力不断增强,才能在国际市场的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任何企业和个人不能唯利是图,不能为钱就丧失道德,弃人民的健康于不顾,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所以,现在必须要在全社会加强道德文化建设,首先从职业道德开始,快速补上这一课。

(2011-04-2011:21:09)

若雨

相关文章关键词

《透过染色馒头看道德文化建设迫在眉捷》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