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驻在村里的戏班

驻在村里的戏班

2013-10-24 21:55 作者:枯叶 阅读量:30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村里人喜欢看戏,与其他地方的人不同。每年的正月十五、二月初二等特殊节日,村中均演戏敬祖,百余年来依旧如是,仿佛已成了一种习惯。村里可以缺电、缺水、缺……,

年少时,曾对荧幕上的那一群群走南闯北的戏班情有独钟,总是幻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随着他们跑跑江湖,扮演着各种角色,体味着百态人生。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渐渐地明白了那只是个不现实的梦,永远不可能成为实现。“戏班”这个词也就随着岁月的流失悄悄地走进了记忆中,不再被提起。

村里的人喜欢看戏,逢年过节时总会叫上一帮人来一连唱上他几天,使节日的气氛在锣鼓声的伴奏下变得愈加浓厚。有一回,当我路过戏台时,正巧赶上演员们在台上咿咿哑哑地高声唱着那一段段醉人故事。我不禁入迷。嚯,这一看可了不得了,我那年少时的戏班情怀又悄悄地涌上了心头,一发不可收拾。

从那以后,每当村里有演戏时我总是早早地站到了台下,就等着一出好戏的开始。

一声锣响,台上演员各就各位,随着第一位演员的金嗓一亮,一出好戏上演了。看那姿势、那神态,一频一笑间彰显着自然与唯美,演员们演绎的仿佛就是他们自己的人生。戏如人生,人生似梦——我似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李碧华笔下的程蝶衣(程也是戏曲演员)用尽一生都无法将戏与人生区分开来,也许是情难自己,也许是根本就无法区分。这样的人生不也是一种幸福吗?我又一次羡慕起了台上的那些演员们,平凡的人用尽一生的时光扮演的也只不过是他自己,而台上的演员们却在一出又一出的戏里分享了许多人的人生,体味着百态人生,他们即幸运又幸福,我再也找不出比演戏更能让人觉得幸福的职业了。从那时起,这个乡村戏班在我心里便悄悄地留下了影子。

我晓得自己和这个戏班是有缘份的。戏班的班主姓黄,福州人。有一年,他们搞了一场中秋晚会,我帮她排了个节目单,彼此就这样认识了。

认识了黄班主以后的我往戏班里跑的次数就更多了,总是有事没事地拐到戏班里转转。他们排练时,我总是拿把椅子贴着墙坐下。最先出声的乐器往往是二胡,我在二胡的调子中体会到了一丝悲凉,仿佛听到有人在诉说着凄美的故事。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在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灵气,每个演员在台下所付出的代价怕是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记得有一回排演京剧《北风吹》,一台四分多钟的戏他们一排再排,从站位到姿势以及每句唱词黄班主都会严格要求。重来、重来、重来———一声声的“重来”造就了演员们的敬业精神。到了演出当天,演员们必须一大早就到戏院里布置戏台,灯光、音像等设备都要一一摆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接着便是试音、化妆、挂台布等一系列的杂活。黄班主还要对演出顺序进行调配。这一弄便是一整天。我曾问过他们的关于酬劳的问题,他们都闭口不答。

我到后来才知道他们的演出费少得可怜,有时甚至与付出形成反比。可他们依旧在这条道路上走着,不曾放弃。我不禁对他们投向敬佩的眼光,我从他们的行为中看到了坚守在传统文化大道上的一群不平凡的人。一个小小的戏班让我懂得了对于信念的坚守,它是一种超越功利的行为,也是一种品格。

村里人喜欢看戏,与其他地方的人不同。每年的正月十五、二月初二等特殊节日,村中均演戏敬祖,百余年来依旧如是,仿佛已成了一种习惯。村里可以缺电、缺水、缺……,但戏班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就如一日三餐般。如果缺少了戏班,村子里将会缺少许多乐趣。戏班,这个普通的民间组织就这样在村里有了特殊的位置。

日子在疯狂地流逝着,许多年后,当这一批演员们都唱不动的时候,是否会有年轻的后来者接下他们的担子?将来村中的人是否还能看到这一出出好看戏曲?我不懂。

相关文章关键词

《驻在村里的戏班》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