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秋,你在他乡还好吗?
导读命运还是没能眷顾这位好姑娘。就在苏秋上高二的那一年,她的父亲走完了他的一生。家里债台高筑,母亲也禁不起打击,卧病在床。
(苏秋,十多年前的一名女学生。虽然已多年未曾谋面,但我时常想起她,牵挂她。想起她,总有一种心痛的感觉。苏秋,你在他乡还好吗?
苏秋,那时十四五岁,面目清秀,留一头齐耳短发。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三名,因此被同学们一致推选为学习委员。再加上她乐于助人,同学们都很喜欢与她一起学习,交流。与同学们在一起时,她也总是有说有笑的。按道理,她的世界应该充满阳光。
但在初一下半年,我渐渐发现,她独坐时,眉宇间总流露出一丝忧郁。中午离校晚,到校早。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小小年纪,有啥心事?家庭变故还是……我不敢往下想。当时老师们最头疼的事是男女同学间出现情感问题,简直到了“谈恋色变”的地步。因为做这种工作最吃功夫,最费心,最难拿捏分寸而又最不见成效。我也不由得担心起来:不管什么事,这么一个优秀的学生,万一因为此事影响到学习,岂不太可惜了!
我找到苏秋,询问她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是否有什么困难,麻烦事。如果有,相信老师一定会帮助你。苏秋的眼里开始闪现出一丝亮光,旋即就消失了。对老师不信任,还是难于启齿?我进一步追问。苏秋的眼里掠过一层雾气,马上摇了摇头。结果,我一无所获。
我于是在学生间了解调查。终于在苏秋同村的一个学生那打听到事情的真相。原来,苏秋的父亲春节期间查出患有冠心病、心绞痛,一直在医院治疗,家中经济很拮据。现在家里天天只有她一人。她不但要学习,更要烧火做饭,喂猪喂牛。怕耽误学习,中午她就只啃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我的喉咙有些发紧。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正是在父母膝前承欢撒娇的时候,而她却承受这样的痛苦与压力,但她咬牙忍着。这真是一个坚强的姑娘!
我知道我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把班委会其他同学召集到我的把办公室商议此事。学生们听说此事,有的眼框红红的,有的泪流下止。并主动表态:“老师,我们要帮苏秋。”于是一场爱心捐款在班内悄悄展开。有些住校的同学除了必需生活费,倾囊相助。短短半天里,全班50多名同学竟集资385元。要知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笔钱相当于一名老教师的工资呀!我心潮澎湃,从自己刚发的工资里抽出一百元,郑重地和学生的捐款放在一起。
但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当我说明情况,把钱放到她手里时,苏秋立即抽回了手,摇头说:“不,老师。我不能要你们的钱。同学们也不挣钱,况且有的同学的家庭也不很富裕。”我耐心解释:“苏秋,这是同学和老师的一份心意。你不接受,我们会很难过。同学们都很敬佩你,你不要有顾虑。只要你好好学习,就行了。”终于,苏秋忍不住哭出了声,并默默点点头。
那周班会,苏秋主动登上讲台,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含着泪说:“老师同学们,你们无私的爱我永远难忘。现在我无以回报,只有用我优异的成绩为班级争光,帮助同学们。谢谢你们!”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我的眼里也噙满了泪花。
后来,苏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临行前,她到母校看望老师们。我鼓励她:“好好学习,你一定能行!”苏秋深情地说:“这三年的时光,我铭记在心,受用终生。老师,谢谢!”
然而,命运还是没能眷顾这位好姑娘。就在苏秋上高二的那一年,她的父亲走完了他的一生。家里债台高筑,母亲也禁不起打击,卧病在床。不久,苏秋不听母亲的苦苦哀求,毅然辍学去了天津一家童车场打工。她对母亲说:“妈,您别难过。等我们还完了债,条件富裕了,我一边打工一边上学。妈,您也该歇歇了。”同时,这个懂事的姑娘她还央求她的妈妈,不要把此事告诉我。当她的妈妈终于忍不住向我哭诉此事时,苏秋人已在天津月余。我的心像被扎了一刀,惋惜不已。
后来,她的母亲也被迫去了天津打工。原来,她的外祖父母原本就是天津知青,现定居在天津。苏秋一家就很少回来。再后来,我也离开了所在学校几经辗转来到县城,她的消息就再也没听说过。但我时常想起她,苏秋,你在他乡还好吗?苏秋,你一定凭你的镇定与勇敢,开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