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有多少人还记得劳动的含义
导读许多有识之士都这么认为,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
昨天,五一节小长假,带着家人去乡下老家。在与几个亲戚聊起节日的含义时,大家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中,对“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全称记全的已经是极少数了。而对五一国际劳动节由来更是知之甚少了。
应该说,五一节,即五一国际劳动节,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它源于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那天,芝加哥的21.6万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8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我国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当时,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明确在节日时全国放假一天。
以往,每逢五一节,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广场等地,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去生产队义务劳动,军队组织官兵开展爱民活动,机关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助农活动,工矿企业组织工人服务农业活动,医院和供销等部门送医送物资下乡,各级政府纷纷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如今,五一节的法定假日连上双休日,变成了小长假。随着每年的延续,人们早已经遗忘了“劳动节”的本意了!每逢节日来临,商家为商品促销备满仓储一再让利销售;景区为了吸引顾客,花样翻新地推出各种游览项目;交通、公安等部门为了节日的安全,倾注全力加班加点……,这五一国际劳动节也就变成了集中休闲旅游节、亲戚朋友聚会节、学生放假玩耍节、竞相购销商品节、商场酒店爆满节、道路交通堵塞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利用长假或者小长假去休闲旅游,走亲访友,甚至购物娱乐等,都无可厚非!但是,热爱和崇尚劳动的传统不能丢,劳动光荣的理念不能没!过去,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在我们的学习功课中,都有农业基础知识科目,并且每周都有几节劳动课。那时,我们经常自带工具,打扫教室和公共场所,平整操场,清理厕所,去山上摘桐子、橡树子,在地里种麦子、锄草、施肥、收割、翻晒……以此来完成学校勤工俭学的任务。我们都乐此不疲,把参加劳动当做是一项重要的并且是光荣的事情。其实,让学生们去参加劳动和实践,不仅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荡涤那种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恶习,也培养起他们那种自己动手、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唯一标准的现行教育制度,不仅中小学生的课程中没了农业基础知识和劳动内容,甚至把劳动课也给废除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真可谓是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基础教育阶段没了劳动课和农业课,自然也波及到高等教育阶段对农业知识和劳动课的轻视和弱化,由此,也导致进入社会活动的那些有知识的人们劳动观念的淡薄。机关事业单位的简单劳动请短工帮忙,打扫卫生由物业公司代劳,人们不要说尽义务,就是对那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劳动模范们也是不屑一顾!
许多有识之士都这么认为,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将生产劳动提到教育的社会本质高度,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把它提高到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必须改革,社会宣传和舆论部门对劳动的作用和意义,必须大力弘扬,这样,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一种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也至少能够让年轻的一代感受到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伟大节日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