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事业和生活的平衡点

事业和生活的平衡点

2013-10-24 01:20 作者:沪上人家 阅读量:32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寓思维与形象之中,作家何为在此用具体的形象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创作原则。作者用娴练的笔墨和巧妙的构思,用平凡人的不平凡的闪光点.

——试谈何为的散文名篇《第二次考试》的思想艺术特色

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怎样对待事业和生活呢?当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又怎样解决呢?何为的散文特写《第二次考试》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陈伊玲参加了合唱团训练的考试,她第一次初试,“就以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理解惊动了四座。”而第二次考试时却以“音色不足,毫无光彩”引起了人们的不解,甚至有人怀疑她的生活作风上是否又不够慎重的地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并没有直接了当的简单的讲明原因,而是通过细致地、具体的描写和叙述推出了主人翁陈伊玲的全部活动过程。作者巧妙地安排了,通过她弟弟的口述,使她的形象生动了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具有美好的心灵的青年人。

散文特写中有这么一段叙述:

她是个青年团员——一个积极而热心的人。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没错!还是在两三天前,这里附近因为台风袭击电线走火,很多人家遭受损失,一时无家可归,陈伊玲就为了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终于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参加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参加了考试。

从这段故事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陈伊玲是这样一位青年了。为了复试,为了自己个人的前途与事业,她完全可以不去管这些“闲事,把自己的嗓子保护好。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积极地投入了抗灾救火中去。为了人民的利益,她抛弃了自己的爱好和事业,牺牲了个人的前途。作者在描写这段文字的时候,用了一个很高明的手法,不是从正面去描写陈伊玲如何投入救灾的,或者如何地描写她几夜没睡战台风中的雄壮的场面。而是通过曲笔的描写手法,通过陈伊玲的弟弟口中道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显得文章的描述合情合理,结构严谨。从而更加突出了陈伊玲这个人物的鲜明性。让人感到人物情理的真实、亲切、可亲可爱。使读者读完后对人物形象久久不能忘怀。眼前就好像浮现出一幅《抗灾图》,主人翁陈伊玲就在图中带领人们抗灾救火,冲锋陷阵。

寓思维与形象之中,作家何为在此用具体的形象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创作原则。作者用娴练的笔墨和巧妙的构思,用平凡人的不平凡的闪光点,来鲜明描写人物的形象,使我们在文艺创作上深受启发。在此还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一个人既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更要在生活中有一颗崇高的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事业和生活中的真正意义上的平衡点。(电大课程,文艺评论作业)

发稿於2011年5月6日上午10点,上海西郊龙柏家中。

相关文章关键词

《事业和生活的平衡点》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