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更要担当起社会责任:林萧
图为《青年作家》杂志对林萧访谈截图
林萧简介:林萧,1983年出生,湖南永州人。十五岁开始发表作品,中学时代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十佳文学少年”。报刊专栏作家,资深媒体评论员,现供职于广东某新闻媒体。著有长篇小说《苦夏》、诗集《朋友别哭》、散文集《感觉阳光》、评论集《指点江山》等,写作事迹被《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湖南日报》《山西青年报》《三晋都市报》《广州日报》等上千家媒体报道。
采访手记
他在广东,我在辽宁。一个南方,一个北方。互联网把几千公里的距离浓缩在细长的网线里。
我对青年作家林萧的采访就在这细长网线连起的QQ里拉开了话题。每次采访都在晚上十一点以后。因为十一点前,他要在自己编辑的报纸版面里苦耕。
二十八岁的林萧正值激情燃烧的年纪,对文学的执著追求,使他身上多了许多文学赏赐的光环。从中学时代的“第四届全国十佳文学少年”到“2009年中国十大新锐诗人”,从“2009年中国十大年度诗人”到“2010年中国十佳年度青年诗人”……在许多人眼里,林萧是文学的宠儿和缪斯的王子。
但林萧很平静地面对这一切。在这之前,他已经拒绝了多家媒体的专访。他认为自己太年轻,还不到放谈文学和人生的年龄。直面文学长旅,他更在意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但我无法拒绝你的真诚。”林萧说,并在QQ上发来一个调皮的笑脸,“因为你是我的朋友。”紧接着,又一个调皮的笑脸从他的QQ上飞来。
这种笑脸在林萧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因为他认为写作是一件来不得半点嬉皮笑脸的严肃事儿。
是的,和那些走畅销书文路的“80后”青春派作家相比,林萧是另类的一个。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他都写得主题鲜明,干净利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主张和真挚的情感诉求,始终以奔涌的情思和洁净的文字,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和人格魅力。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用心说话、用情做事是我作文做人的根本。”说这话时,林萧更像是一位传统老派的作家,或者说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的都是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感悟。这也许与他年少的经历有关。
大概是这份沉甸甸的人生经历,让林萧的作品多了一份厚重,多了一份社会责任。“他书写着时代,书写着评论,作为一个诗人的良知,批评是多么可贵的事情。”2010年10月,中国媒体网盟等单位授予他“2010中国十佳年度青年诗人”荣誉,并用三十个汉字对他二十七岁的诗意人生做了小结。
林萧是位正气凛然的作家。2009年1月,因认为“全国青春文学大赛”商业气太重,他拒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为其长篇小说《苦夏》颁发的“青春文学奖”,并在人民网发表了《谁“强奸”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尊严?》的檄文,以此向文坛怪相叫板。
“林萧的文字是干净的、绿色的,读他的文字是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一位文友在他的博客里这样留言。
林萧是位有魄力的诗人。2009年11月,他的诗集《朋友别哭》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首印一万五千册,在全国各地书店公开发行。诗集出版后,他开中国诗人先河,以每本一百元的价格通过网络全球限量发售了一百本签名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以实际行动捍卫了诗歌的尊严。
林萧又是位宽容的阳光男孩。一次,一位作者抄来他的诗歌投给了一家文学期刊,结果这首诗和林萧的新作发在这家期刊的同一个版面上。但林萧既没有找编辑说明,也没有将此事“公告天下”。“我相信,当这位作者看到这期刊物时,他以后再也不会抄袭别人的作品了。何况他是因为热爱诗歌才抄袭了我的作品,也有着一副美好的心地。我为什么还要在他的心上撒把盐呢?”林萧淡淡地说。从QQ那边发来的散发着醉人清香的玫瑰表情,传递着他内心深处盎然的绿意。
我对文字天生有一种亲切感
王世明(以下简称“王”):我特别喜欢你的诗歌,有一种简约之美,纯净得像一幅水墨画(评论家语),而且蕴涵着深刻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哲理。你的文学起步于诗歌,我想知道,年少的你是如何爱上诗歌并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的?
林萧(以下简称“林”):我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纯属偶然。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里三兄妹,我是老大;家里有时穷得揭不开锅,吃饭都成了问题,读书就更难了,我能读完大学算是一个奇迹。小时候,村里订了几份党报党刊,可以免费阅读,我的阅读生涯就从这里起步。当时完全能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我对文字天生有一种亲切感,有东西阅读可以不吃饭,也可以忘掉时间;别的小孩都跑去玩了,我一个人守在村委会那扇破旧的张贴栏旁阅读报刊。由于没有人指导我阅读,也不知道哪些该读哪些不该读,现在想来这样的阅读有些“危险”,幸运的是那时读的都是党报党刊??“根正苗红”,没什么“危险”的成分。年少的我对诗歌的体裁特别感兴趣,觉得一行行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很美,读得多了,就有了学着写的冲动。1998年我进县城读中学,在县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爷爷的胡子》,虽然写得很稚嫩,但开启了我的写作之门。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中学时我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少年”,在参评的作品中,我的诗歌占了绝大部分。可以说,是诗歌让我走上了文学之路,诗歌对我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也许终生都会不断地写下去。
我倾向于写“读得懂”的诗歌
王:读你的诗歌,可以感受到一种文学的力量,清新、透明,一如你的为人。我经常对朋友讲,林萧是个没有杂质的诗人。他的诗歌是写给大众看的。但当今诗坛,许多诗人的诗歌我们却读不懂。对这一现象,诗人自身和评论家们以种种流派之说来解读。对这种读不懂的诗歌,我想知道,你读得懂吗?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