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伴我长高的褪色学堂

伴我长高的褪色学堂

2013-10-24 05:08 作者:飙柯 阅读量:30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母校二十多年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愿母校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变得越来越美,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二十多年前,我出生于平定县城东南的一个小村;二十多年中,故乡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发生了沦桑巨变,我也有幸目睹耳闻了其间的变迁和故事.然而最令我萦怀的感动的,还是故乡学校的变迁和其间发生的一幕幕往事。如今挺拨高大的教学楼与昔日的旧楼、古老的庙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成为小村改革开放的见证和最具典型的变迁。

记忆之中,村里的学校一直在建于解放前用来祭祀求雨的古庙.我的二年级以前的小学生活便在这里度过。我们的教室在古庙的正房,黑板是用沙浆泥抹的。用毡片做的黑板擦擦起教师的板书来十分费力,尽管累得满头大汗仍是模糊一片,没办法只好用棉纱蘸了水来揩,却把黑扳上的黑墨汁也揩了起来,流得满墙都是,为此没少挨老师的批评。古庙由于年久失修,不少檩条间的木板已被虫蛀烂.成了麻雀们的巢穴。有时老师在讲台上正讲着课,一只小麻雀尖叫着从屋顶摔下来正砸在某个同学的身上,免不了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用教鞭把讲桌敲得山响让学生们肃静。古庙由于风雨剥蚀某些靠地面的砖墙已经烂掉了,只剩下抹上去的厚厚泥巴。一到冬天,北风一起.坐在墙角还能感到微风拂面,妈妈怕冻伤我的脚丫,每年冬天都要给我做一双厚厚的棉暖鞋。

那时候人们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一般教师一年的工资下来也买不起一块手表,偶尔有一个人装一块怀表,便会吸引大多数人的目光,那风光不亚于现在拿大哥大在广场上对话的“款爷”,因此,上下课的时间只能以敲钟声为准.那时全校只有一块怀表,轮流由各班班主任戴着,负责控制敲钟时间,敲钟自然也成了学生们十分自豪骄矜的行当。钟子一般只是一截铁轨,挂在齐腰粗的校园开阔的操场边一棵杨树上,一到上下课时间,就见敲钟的学生从某一个教室跑出来手执一段小铁棒在铁钟上有节奏地敲打几下.然后宛妇骑士一般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那种清脆邈远的钟声和着琅琅的读书声在古庙的上空传了多少年.成为我怀念儿时校园生活的情结。

升入二年级的冬夭,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那时候没有电视,村里的大喇叭放大音量播送这次会议实况,放学路上,可以看见寒风中村民们站在户外收听的专注情景。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村子里开始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学校也从延续多年的古庙迁出来,搬到了生产社大院,大院由坐北朝南的三眼窑洞和坐南朝北的三个平房组成。每个教室墙壁都用白灰重新粉刷。课桌也换成了新做的长桌.再也不用坐高年级换下来的残腿断臂的桌凳了.只是这新桌一般要坐三个人,为了明确边界,因此桌子上也就出现了那个时期特有的“38”线,为了维护“疆土”,不少同学寸土必争,“38”线两侧经常是剑拔弩张,硝烟不断,令班主任老师也大伤脑筋。学校里也开始拉上电线,点起了电灯,结束了多少年早晚自习点油灯照明烟薰火燎的历史,同学们委实高兴了一阵子。学校新购置了扩音设备,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的广播操也由教师吹哨指挥换成了广播自动调控。学生们在激昂雄壮的乐曲声中婆娑起舞,学习的枯燥疲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上五年级后,村里靠煤矿的积累.在原来古庙的脚下新建了一幢教学搂,每个教室两面四个大窗全部装上了玻璃,采光条件也比过去在古庙里或窑洞里学习好得多。教室也比过去宽敞了许多,过去教师专门辅导学生,教室狭小只能从拥挤的桌凳缝隙中穿梭,真有种在集市上买东西围追堵截的感觉。新课桌也换成了带斗子的。每人一张,过去三个人伙用一张桌为争地方闹得面红耳赤,最后只能由班主任劳神裁决的事已成为记忆。书包也不再用往桌子上放、桌边上挂,走动或值日也不用担心把书本撞到地下弄脏。教学仪器和体育器材添置了不少没见过的玩意儿。音乐,美术.体育课开始按课程表上,结束了过去被其它课挤占的历史。早自习也不用发愁停电后点蜡学习了,位于邻村的变电站为适应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形势进行了扩容改造.用电供应充

足,除设备检修断电现象越来越少。

上中学后,我到了县城读书,村里靠煤矿的积累又办起了铁厂、饮料厂、地毯厂、鞋厂等一批地面加工企业,实现了地下转地上,调整了产品结构,工农商学一起抓,农林牧副齐发展,集体总产值大幅增长,村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成为全县有名的小康村。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村里不惜血本在村西又修起了一幢雄伟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不仅是全村最高大的建筑,而且成为全村最美的风景线。

近几年来,村里又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学校在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成为全县的德育示范校.获得了多顶殊荣,甩掉了过去落后的帽子。校园内遍植花草绿树,风景旖旎。教室内课桌整齐美观,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学用品日臻丰富,音乐课用电子琴伴奏,l外语课靠录放机锻炼学生听力,自然课实验一个不落,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村里高薪招聘了不少外地优秀教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近几年除为县、镇中学输送了大量莘莘学子.也为师范、体校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学校不仅成为学生的乐园,而且成为人才的摇篮,有的学生还升入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成为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有的学生自学成才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笔杆子”。

母校二十多年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愿母校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变得越来越美,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作者简介

葛海林,笔名飙柯、海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平定县作协主席,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编剧专业。诗歌、散文、小说散见于《散文诗世界》、《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山西作家通讯》、《丽江日报》、《科技信息报》、《中国诗歌在线》等文学报刊百余万字。曾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东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专著《地火》;2009年1月15日山西作协《黄河》杂志社专门在阳泉召开了长篇小说《地火》研讨会。诗歌曾获1993年全国青年短诗大赛佳作奖。入选“世界华语诗歌大展”,荣获2009年山西省总工会、山西诗词学会联合主办的山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省职工诗歌大赛三等奖。2009年底被《中国诗歌在线》期刊评为2009年度中国诗人。

相关文章关键词

《伴我长高的褪色学堂》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