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州沧桑
导读素有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平定人民,在1947年5月2日解放后,就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迅猛风潮。打旱井解决人畜吃水,打机井抗旱保生产,学大寨兴修梯田水浇地,实现粮食增产丰收;
其实我也是后来走出去到了省城或者京城以后,才从厚厚的泛黄的典籍中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个深藏在黄土高原褶皱中的小城竟然是煌煌彪炳于史册的一座千年古老的州城,直至我又从外面的大都市深造归来,我才读懂了故乡小城的内蕴和气度。
(一)文脉绵延
古州平定一如它的名字一样,安详地沐浴着风云变幻,就像静谧地被时光含在嘴里的一颗冰糖葫芦,有些酸涩,有几分甜蜜。如今县城已经难以找到四个方向的城门,只有西边一道土城墙孤独地印证着沧桑的历史。古老的县衙已经被阳泉师专取代,击鼓喊冤的历史已经成为遥远的背影,朗朗的书声宛如小河流淌在榆关门上。上城曾经繁华的街市早已破落,只有重新修葺的阳春楼在日光和月辉下剪影出古州人文的厚重和灿烂。
圣庙带着千百年小城人的仰慕目光仍旧完好地挺立在县城中心,孔子和弟子的塑像早已在文革期间被砸烂,只有几颗不屈的古槐仍然为它遮盖浓荫。香客如蚁香烛繁盛的时代已经远去,我从它旁边日渐膨胀的县实验小学,似乎触摸到古州兴师重教的文脉。
白家、陆家、黄家、刘家大院在岁月的浸淫和风雨的剥蚀下,好多房屋已经不经意间倒下,但是它们豪华的街门高挑的屋脊兽角依然历历在目,窦家、任家的旗杆院落也已如风烛残年,有的索性被开发商的铲车推倒,有的只能够看到院门外残缺的上马石、下马石,在回忆着昔日的辉煌和繁荣。
姑姑寺的小巷穿插绕杂,依然没有影响到人们的出行,有人说即使喝醉也会信步走回巷里的家里。石评梅故居一改往日的萧条冷落,已经焕然一新,增加了新的展厅。二道街、三道街、三道后街,多么简单而富有诗意的街道命名,宛如简笔画一样勾勒出了县城的布局。新盛魁的老字号已经拆迁了,香酥的烧饼味道成为县城人永恒的记忆,三合成的糕点副食,曾经慰藉过多少小城的市民,成为游子思乡的不老话题。十字街破落了,城里街狭小了,古州城只有狮口一段能够寻找到过去攘来熙往的踪迹,古牌楼已经不复存在,但“科名?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的楹联仍然深深地印在古州人的心坎。
(二)人杰地灵
提起古州,外地人总会联想到古州东边逶迤的娘子关,那个古代镇守娘子关的唐朝平阳公主的骁勇善战和忠于职守早已成为古州人津津乐道的美谈。如今宿将楼的风云翕张,绵河不息地向前奔流,巍峨的山脉依然清秀,把革命战士誓死守卫娘子关的宏愿永远记忆,战争的烽火远去,抗日的英灵含笑酒泉,山桃花编织成胜利的花环环拱在烈士的墓前。
位于县城西的冠山,尽管近年来遭受干旱和病虫害的侵袭,曾经郁郁葱葱的松树几经毁灭性破坏,但热衷于保护古迹的平定人近年来在修复光大冠山人文内涵方面殚精竭虑做了大量工作,冠山崇圣寺的庙宇又金碧辉煌起来,一到农历四月初八传统庙会,络绎不绝的香客如注,在?a href='/plus/search.php?kwtype=0&keyword=+%C1%F4'>留恋南慊鹬行硐露云桨埠托腋5钠谛怼9谏绞樵捍┰剿暝碌牟咨#?淳∏??孤冻龅?疵髦镜氖樵浩?龋?云渖??幌⒌奈幕??卸髟笞藕笫赖妮份费ё樱?簿痛恿硪桓霾嗝孚故土似蕉ㄒ恢形?文芄辉诙嗄?a href='/plus/search.php?kwtype=0&keyword=%B8%DF%'>高考中创造显赫的成绩,刷新着一个个崭新的记录。古戏台历经风雨的剥蚀,仿佛仍然能够谛听到婉转的山西梆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为神秘的冠山增加着风韵和神采。
夫子洞在风雨的浸淫侵蚀下依然安静地横卧在冠山的腹地,洗砚池的雨水氤氲,仿佛在追慕着当年孔子编写春秋挥毫泼墨的从容仪态。仰止亭岿然屹立,在时光中目读着春夏秋冬子午晨昏,丰周瓢饮的碑刻遒劲苍迈,仿佛在讴歌着箪食壶酒穷也不坠青云之志的颜回的孤傲清高的文人品格,井台的苔藓蔓延,已经不见当年的辘轳摇晃,只有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在潮湿的井口啄食着鲜嫩的虫子。山坡上傅山、傅眉数不清的历代名人墨迹或栖息于苍老岩石上,或倾倒于荒草荆棘,但不论如何境遇,都在阳光下显现出刀凿斧砍的痕迹,不忍被风雨无情地分解,执着地带着先贤的不朽思想在冠山上流淌着越久远越醇厚的芳香,宛如满山的山花执拗地点缀着山体,在天空和大地间微笑。爬上冠山顶峰,文献名邦的石牌坊巍然不动,在清风中吟诵着捐资助学人士的慷慨善举和无私德行。
当然药岭寺的浩荡松涛和石佛,试剑峰的韩信下赵的屯兵处,开河寺北魏时期的摩崖石刻,固关长城的俊秀壮观,如此等等,把从厚重历史中走来的古州平定书写镌刻得蔚为大观。
(三)雄关新姿
古州平定带着千百年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穿越滚滚的风烟,行进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风口浪尖。
素有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平定人民,在1947年5月2日解放后,就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迅猛风潮。打旱井解决人畜吃水,打机井抗旱保生产,学大寨兴修梯田水浇地,实现粮食增产丰收;发扬吃苦耐劳精神,让娘子关的滔滔流水插上翅膀跨越大山飞回县城;创办化肥、磷肥、铁厂、水泥、铸造五小工业,奠定县营工业雏形;抢抓发展机遇,大搞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创造“内陆发展模式”;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平定大地,古州呈现出更加生机勃发的新气象。全国教育县、全国科技县、全国文化县等桂冠琳琅满目,彰显着平定的富足和祥和。太旧高速公路劈开巍峨太行通向外面的世界,二电厂等省重点企业的建成运行,给古老的平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平定经济流星赶月地奔跑在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平定黄瓜干的爽口劲道,平定特色菜的鲜美香脆,平定晋冀通衢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外商投资者的眼光,一批批工业项目的落户和开业,平定以开放的胸襟迎来了创新超越的新纪元。
在繁华似锦的新农村,合作医疗的阳光普照着山村和谐生活的农民。在日新月异的城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勾勒着现代生活的新时空。在宽阔秀美的林荫大道,轿车穿梭流淌着市民美妙的生活节奏。在货畅其流的市场,经典品牌闪射着供给的充足。在风景旖旎的公园,休闲的人们跳动着幸福的节拍,古州平定宛如一幅巨大的壮锦铺展在花草茂盛的太行山与壮观秀丽的古长城绵延的乐土上,灵动着神秘的姿彩,闪耀着丰厚的光泽,彰显着无穷的魅力。
作者简介
葛海林,笔名飙柯、海雨,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平定县作协主席,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编剧专业。诗歌、散文、小说散见于《散文诗世界》、《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山西作家通讯》、《丽江日报》、《科技信息报》、《中国诗歌在线》、《惊蛰》、《火山文化》、《阳泉日报》、《阳泉晚报》、《娘子关》等文学报刊百余万字。曾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东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专著《地火》;2009年1月15日山西作协《黄河》杂志社专门在阳泉召开了长篇小说《地火》研讨会。诗歌曾获1993年全国青年短诗大赛佳作奖。入选“世界华语诗歌大展”,荣获2009年山西省总工会、山西诗词学会联合主办的山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省职工诗歌大赛三等奖。2009年底被《中国诗歌在线》期刊评为2009年度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