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武汉治庸问责不是虎头蛇尾
[导读]“治庸问责”风暴把整肃吏治的关口从昏官、贪官前移到了庸官的环节,直接体现了武汉市政府全面提升行政能力的决心,阮成发要求建立“买单制”,有功有绩必奖,失职渎职必罚。
•时评报道:迟到、上班时间吃早点、玩电脑游戏……近日,湖北武汉市治庸办暗访14家职能部门,查到种种“庸习”。在各方关注之下,武汉市“治庸风暴”开出首笔“罚单”。被查人员或被调离岗位,或被停职反省(5月4日人民网)。为优化投资环境,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决定发起"治庸"问责,不容许“庸班子治庸”。彻底转变部分官员"庸、懒、散",下决心转变“衙门作风”,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再造和体制创新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治庸风暴,重在一个“治”字上,使庸下能上,减庸提能。
继贪官之后,庸官、懒官、散漫官,近日来成为众矢之的,全国各地相继出台办法剑指庸官懒政。在这种大气候下,湖北武汉市成立了治庸办,市政府下属的各个局也设立了治庸办。重点解决得过且过;工作推进不力;创新能力不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业绩平庸;谋人不谋事;纪律涣散;贪图享受;“走读”现象十个方面的问题。从4月6日开始,一场针对官员的治庸风暴席卷武汉。市“治庸办”与媒体组成的暗访组,暗访了该市八个局三个区的十四家职能部门,发现上班迟到、上网、玩游戏、炒股、聊天和脱岗等现象二十九起。4月18日,三十九人被问责,其中七人被调离现职工作岗位,一人被辞退,二人被要求停职反省。
这个治庸活动的开展,受到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的高度评价。他把武汉喻为湖北的“长子”。指出:只有“长子”出息了,才能带领兄弟们冲出去、去谋生发展,才能带动"全家"。他要求,全力支持大武汉复兴。4月11日,武汉市正式开通治庸投诉热线,接受群众举报投诉庸官、懒官和散漫官。当天共接到各类举报、意见等167件次,其中投诉举报类144件次,效果不错。有人说现在的官员都一样,不好界定是不是庸官?我们审视一个官员“庸”与“不庸”,就看他在相关岗位上,有没有很好的服务状态,有没有做出“业绩”。如果今后能把“绩效审计”这种评估手段很好地运用到官员考核中,就等于对官员引入了一种有效的“事后监督”措施,这样一来,就可以对号入坐,改变界定官员“庸”与“不庸”的模糊认识,让那些“庸官”无处藏身。
近年来,庸官懒政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突出矛盾。一些领导干部在岗不在状态,在其位不谋其政,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尽力,领导召见不献一计,同级会商不见一词,下属请示不发一令;一些人“混”字当头,无所用心、无所作为;一些干部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追求安逸,集中表现为“心懒、嘴懒、手懒、身懒”。特别是一些单位的少数副职领导干部认为自己“上有一把手,下有帮手,站着不长,绊倒不响”,存在满于现状、贪图安逸、作风漂浮、得过且过的现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保守主义、生活上的享乐主义、工作上的形式主义。思想上产生了惰性,工作上产生了惯性,给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政府部门形象的有效塑造带来不利的影响。庸官的产生主要是竞争“短缺”、动力不足。问责“短路”,压力不大。考评“短腿”,活力不强。
为何报考公务员人数逐年增多,就因为公务员是旱涝保收的“丰收田”。一旦录用,万事大吉,一生无忧。很有一些机关工作人员抱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在混。还有不少人在上班时间“偷菜、斗地主、打麻将、闲聊天、看视频”。这曾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我们不是今天才发现,也不是今天才有问责。类似事情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需要政府引起足够的反思。治庸既是惩戒相关责任人员,也是挽回政府形象的损失,更是要以此向社会表明治庸的决心,已经亮剑在动真格。
武汉治理庸官与干部提拔挂钩,“被诫勉谈话或受到通报批评的,当年不得参加评优评先,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这种方法深得民心。治庸还规定,将通过组织集中检查、明察暗访、日常考核、民主评议和群众举报等形式,实现监督检查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对庸官懒政采取高压态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追捧。只是在赞美的同时,人们担心问责治庸能持续多久?这是网民们关注并热议的话题。对如何保持长效,武汉市治庸办的工作人员,都被婉拒没有回答。有网友怀疑,如果阮成发不久调走了,武汉的治庸还能继续吗?有关官员说:“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你”。当然,阮成发在大会上还是说过,“绝不是搞形式、走过场,刮一阵风就完了”。如果没有长效机制作保证,这次风暴很可能也是一阵风。治起它来就是“风暴”,不治过后就又还原成“沙漠”,难以改变积习,也就形成不了新风。
庸官不治,经济社会就难以“又快又好地发展”。就会影响民生工程的建设,阻碍和谐社会的实现。治庸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网民们热烈欢迎的。只是不要象兰州市在2005年实施的《中共兰州市委关于整治干部平庸行为的计划》那样。兰州将干部平庸分为“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三类情况,共十八种行为。治庸计划在兰州市委书记程宝生在任期间,搞得有声有色,前后处理了125名庸官,“风暴”之下,不少部门的衙门作风明显改善。但是程书记一调走,治庸烟消云散,成为了历史,门难进脸难看又还了原。武汉市委这次提出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投资发展环境的解决方案,剑指吃、拿、卡、要等50种损害投资发展环境的行为,重点治庸解决十个方面的问题,与兰州要治理的十八种平庸行为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希望武汉不要步兰州市的老路,治庸成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只有建立了长效机制,治庸风暴成常态,才能发挥持续的作用。
老百姓非常可恨那些无所事事、不在状态的“庸官”,可鄙那些懒惰散漫拖拉疲沓的“懒官”。他们拿纳税人的钱,却不给老百姓办事,不能对公共利益负责,反而浪费社会资源,损害社会公共服务运转的效率。这种“庸官”、“懒官”,对社会的损害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比一些贪官还要严重。可以说,治理庸官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无法绕行的选择。这几年全国很多地方都开展过“治庸风暴”,但始终未能形成“问责风暴”,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庸官”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力与约束力。原因就在于“治庸”失去应有的制度支撑。正因为“治庸”缺乏刚性制度,一些地方才会出现风暴过后,“机关病”“衙门病”继续暴发,更有一些地方官员面对所谓的“治庸风暴”来袭,也依然我自岿然不动。
武汉这次风暴要求荡涤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岗位,自然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看到,这场行动总是要由领导组织实施,一些只想着“治下”,没想到“治己”的班子和领导,不论是按公民社会的要求,还是按现代领导者的要求,本身就是庸的表现。因此正如阮成发书记所说,绝不容忍“庸班子治庸”。武汉的治庸风暴,具体有多大效果,能持续多久,我们将密切关注。据报道:武汉城管局这次被通报后,就成立了一个应对暗访组人员的预警机制:凡进入大楼者,都要登记。保安一旦发现疑似暗访人员,便找机会将信息马上反馈给领导。这就告诉治庸办的官员们,要注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随着治庸行动的深入展开,下级单位定然会制定出各种应对措施。也不排除某些治庸办官员本人,向外通风报信的可能。原因很简单,治庸办官员与其他单位的官员都是一条利益链上的蚂蚱,关系盘根错节,又能有多少官员和其他官员过意不去呢?鉴于这种现实,武汉的治庸“政策”,必须注意被下级的“对策”,以及“内鬼”借机敛财所消解。那样治庸将大打折扣。
“治庸问责”风暴把整肃吏治的关口从昏官、贪官前移到了庸官的环节,直接体现了武汉市政府全面提升行政能力的决心,阮成发要求建立“买单制”,有功有绩必奖,失职渎职必罚。对干部评价实行绩效管理。“半数优秀、全部合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落后单位就亮黄牌,连续两年亮黄牌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免职。要求干部都殚精竭虑,尽职尽责,人民才会满意”。这样大刀阔斧“治庸”,强调官员权力与责任的对等,不仅能直接提升民生福祉,更为优化武汉城市公共治理水平注入内生动力。公众希望“治庸风暴”刮得更猛烈一些,庸官少些再少些。但是,仅靠“风暴”远远解决不了积弊已久的官场沉疴。因为再猛烈的风暴也只能刮一阵子,过后庸官还会一茬接一茬地冒出。破解庸官之道还需制度给力,除了行政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跟进,很重要的是要把领导干部的思想导入正道,把他们手中的“权力”关进笼子。同时加大监督和问责力度,对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依据制度予以严厉惩处。轻则丢官,重则必须伤筋动骨依法追究责任。
(2011-05-0401: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