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记忆之城

记忆之城

2013-10-24 06:27 作者:平湖可人 阅读量:30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城市的初始只是一个点,然后依着这个点画圆,形成了一环二环三环以至若干环的大城市,而原来的城市,那个曾经是城市雏形的地方,变成了圆心,如重庆的解放碑,成都的春熙路就如此。

我们这座城市,也同样经历了它的发展轨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故土有“城里头”的说法,即指我们这座城市的发源地。一条长度不过两公里的环城路,不但聚集了政府的职能部门,而且还是通往外界的商埠码头。东门口、南门口、西门坡和北山观,东南西北地从不同方位给城市布了点取了名,日久天长地成为了一个老地方。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老城像一棵大树,根深蒂固,不断成长,树下的根系开始向四面八方延展,于是这个城市新添了一马路、二马路和三马路。再后来还有电报路、和平路、胜利路、高笋塘等等道路的诞生,城市开始长大,人口逐渐增多,家乡发展成为一个地区的所在地。

在我们的经历中,目睹了小城的沧桑岁月,体验了旧时的酸甜苦辣。

还记得老城的“人民电影院”吗?一道狭窄的大门锁住童年无数的好奇和向往。在贫穷的年代里,看一场电影是一种奢侈,一种让人能够高兴得几天可以睡不着觉的大事,哪怕仅仅只是一部没有色彩的黑白片,或者没有动作和声音的幻灯片。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电影院墙壁上的明星照片,新中国“22大明星”这个词对于当今的中老年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岁月流金,往事蹉跎,让我们透过银幕内外的故事,共同体验了那如梦如幻也如歌的绝代风华。赵丹、孙道临、庞学勤、张瑞芳、秦怡、白杨,还有王丹凤等等,他们(她们)的英俊和漂亮,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一种至高的崇拜和莫名的向往,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老城有一家照相馆,名字叫“荣芳”。那个年代照像也是一件大事。除非家里有重大的喜事或者人事变动,一般不会像现在这样家家有相机,像片也泛滥。“荣芳”相馆历史悠久,至今我家还保存着他们解放前后照的照片,只是照片变了色,有些发黄。但是照片中幼稚可笑的童年和朝气蓬勃的形象,既令人忍俊不禁也勾起无数的追忆。

那时法院和公安局都在环城路上,公安局对面是刑警队,但小时的我不敢正视那些地方,只知道刑警队的门牌号为环城路252号,那是个专门缉拿坏人的地方,大家都称“252”,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正规名字。“252”让坏人闻风丧胆,保了一方社会平安。

南门口是老城的河埠头。一坡石梯从城市延伸到长江边,两旁搭建了许多矮屋。茶馆、酒肆招贴飞舞,印象最深的是窑货铺,大大小小的窑罐,凡家庭需要的一应俱全。大到酱钵水缸,小到调羹碗盏,一字溜地摆放在梯子的两旁,体现出一种风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风景。停靠在南门口的船舶多为木帆船,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成为川东轮船公司的专用码头。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里,这里曾经一片繁华,风光了整个下川东。

还有城墙上的黄桷树,像一条沧桑的龙,盘踞在老城的墙壁上,枝繁叶茂,盘根错节,见证了城市的风风雨雨和兴衰历程。曾一睹英国军舰炮轰城市的硝烟,曾亲历日本飞机轰炸城市的墙垣。如果说风水是一棵树,它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风水。

还有很多很多有关城市的故事,因为它曾经是一座家喻户晓的小城,——小城故事多。当我们走入现代化的大都市时,不能忘记曾经生我养我的那个古老的小城,它是孕育我的胚胎,是我的血脉,是我的根,是我生命起始的发源地。

相关文章关键词

《记忆之城》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