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
导读这是一家远道而来的马戏团正在售票表演,气象浓浓,喝彩不断,连那半山腰袅袅伸着懒腰的农舍炊烟也被眼前的热烈的气息感染的摇头晃脑起来!
(一)
阳春三月,山野桃花灼灼,峰岭如烟。位于漾水江河畔的家乡河谷地带,沿河群山环绕,绿树葱葱,稀疏散布在半坡台地、低处坝子的村庄,一座连着一座,象星星一样洒落在温晴的河水两岸。沿岸的山坡上,梯田层层叠叠,隐入云霄,山地的麦苗正是长势喜人的时候,一节节拔地而起,碧翠漫山,把个起伏连绵的梁梁坎坎掩染的生机勃勃,春色盎然;麦苗深处的山林间,不时传来布谷鸟幽幽的轻啼。河谷间开阔的的坝子上,金黄金黄的油菜花郁郁葱葱,花意正浓,散发出阵阵醉人的沁香。蜿蜒流淌的漾水江河,犹如一条轻盈灵秀的游龙,矫健地穿梭在群山环绕的山野之间,又如一条仙女手中婉转飘逸的缎袖,随手挥撒在曲折连环的山谷之中;河水轻轻,潺潺的碧波悠闲地拍击着河底圆滑的鹅卵石,弹唱起家乡春天里愉悦散淡的旋律!
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家乡庙会开始的日子。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货郎商贩还有凑兴摆起零摊的乡里人,都满怀喜悦,骡驮车拉,担挑背扛,带上满满当当的货攮、小吃,赶到一座依山临河,地势宽敞,幽静古朴,百十多户人家的大村子。山脚下河水旁休憩的古老村庄,绿荫轻拂着瓦屋,炊烟摇曳着鸡鸣,村子中央,面南背北矗立着一座高大古旧的唱戏舞台:一座泥土筑墙,青瓦盖顶,挑檐式的土木建式,家乡人都习惯地称它为戏台。戏台的前方,是一片足以容纳千多人的开阔场地,这是观看台上演出的戏场。戏场的边缘,穿过周围疏散的村舍,延向村外绿绿的田野和交错的小路,匍匐的村野和曲折的小路,款款地在空阔的河谷铺展开来,形成了一幅诗意浓浓的画卷,画卷的尽头就是那流淌着泠泠清波的漾水江河,——河岸上蜿蜒而行着的乡村公路。
前来赶庙会做买卖的人们,绕着戏场,沿着公路,搭起帐篷,摆开货摊,安营扎寨。一座座屋顶似的帐篷,一摆摆画展似的摊铺,密密麻麻,挣相展放。把戏场周围和河滩的空地,霎时变成了一座繁华热闹的“街市”:冒着青烟炸着麻花煎着糖饼蒸着面皮拌着凉面的小吃;浴着阳光摊开瓦罐摆出农具挂上字画堆起鞋帽的物货;搭着帐子唱歌喝酒下棋打牌舞拳的杂耍------,有些单另成市,有些混杂成一片。这是家乡春天里独有的风景,鲜艳着它与众不同的规模和色彩。这些临时“兴隆”起来的“街市”。在忽然增添的熙熙攘攘的人流喧闹声中,象是都市里繁忙喧嚣的自由市场,给平日偏僻静谧的乡野增添了无穷的欢乐和生机。
(二)
唱庙戏是庙会必不可少的演出形式,唱庙戏也叫唱大戏。是祖宗流传下来的演唱形式。所谓的大戏就是指家乡地方广为传唱的秦腔戏。除了祭祀,更多的是为了人们听赏。乡俗以久,延传至今。
每年到了庙会的日子,冷落了一年多的乡里戏台又渐渐恢复了活力,准备着上演新一轮的戏剧节目。一般演出的都是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秦腔戏,象《下河东》、《铡美案》、《大登殿》、《烙碗计》《拾玉镯》等等,都是些人们耳熟能详,热知于心的剧目。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折子戏,象《周仁回俯》、《苏武牧羊》、《三娘教子》、《包公赔情》、《辕门斩子》等等,也都是人们久唱不衰,妇孺皆知的熟段子。慢慢想来,还有好多已记不起名字的。总之,但凡在秦腔的剧目里有的曲段,大大小小,或多或少都曾在村中央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土木舞台上登上台,亮出像,轰轰烈烈地演出过。
还记得小时候静静地站在台下观看台上演出的幕幕情景,清晰于心,欣然在目:
随着一阵劈里啪啦的鞭炮声,高大威严的舞台前,便陆续迎满了前来听戏的人群,——演出开始了!望着戏里的人物一个个粉墨出场,竞相亮相,一段段曲折复杂,情深悠远的动人故事便从头唱开了。古老的秦腔戏,音调粗犷豪放,铿锵有力,唱腔抑扬顿挫,余韵悠长。再添上舞台上庄稼汉子天生粗犷豪放的嗓音,在高音喇叭的烘托下,音腔愈发显得激昂豪亮,——十里之遥蜿蜒山道上漫步的老者,决计能听得见台上咿呀哎咳的调子。台上古老而又绵延不绝的腔韵,情朴意真,婉转味浓,融合着黄土般深厚的浓浓乡情,和槐树花蜜般的山地醇香。浓重的乡音和着山野的清风,在悠悠的蓝天白云下,或而氤氲成一段曲折传奇的旷世因缘,或而演化成一出荡气回肠的忠烈故事。
台上不时闪出熠熠生辉的古人,他们个个生动鲜明,有说有唱,有静有动。背背帅旗的武将捋须踢腿,威风凛凛,大笑时,笑的人仰马翻;头戴钨砂的文官挪步摔袖,款款而行,痛哭时,哭的悲悲切切!恍惚间,带人进入了遥远的古代,进入了人们远古的生活世境和心灵世界------。突然,随着一阵隆隆的鼓响和劲烈的镲钋长鸣,一出戏曲却不禁乍然结束,人的魂儿也霎时被生生拉了回来!——哦!原来这是在听戏呢!——台上涂眉画目的将官不是古老的圣贤,正是今日里家乡随处可见,平常日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却天生喜爱地方难舍的的戏曲,一有农闲就排练演出、登台献艺的村人。记得一个风清月高的夜晚,台上演着《烙碗计》里的一出戏,台下密密人群中,垫着板凳扬着脖子,目不转睛地望着台上古时人物的自己,看着看着,尽不住地为戏情里那个叫苍儿的主人公悲苦的遭遇,伤心地流下泪来,儿时的心绪是那样的纯净和透明啊!
(三)
薪火相传,一年一度。无论人们的生活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时至今日,家乡人们对庙会这一古老习俗的期待和热情却始终还是和许多年前一样,没有发生多大的变更,演出的形式没有变,人们的欢欣没有变,照样亦是年年开戏,年年看戏,年年逛庙会。因此,人们总是自豪地说:家乡的三月会,不单是山乡地方一年中难得的戏曲盛宴,也是我们乡里人农闲日子一场别开生面、热闹非凡的物品交流会。繁闹的场景绘成一幅幅真切自然的乡俗画卷:
空旷的河滩上,集市般喧哗。一辆载满小猪崽的蓝色三轮停靠在翠绿的老柳树下,开车的司机兼“老板”也是庄稼人,三十来岁的庄稼人,他一边噙着纸烟,一边和两位准备买猪崽的邻村人热情地讨价还价,你一言我一语,一会而微笑,一会儿摆手,你来我往,和气殷勤。旁边是一位额头刻满皱纹的中年人,眼前摆了一地竹席还有背篓,他身穿天蓝色布衫,嘴角衔一枝铜色透亮的旱烟杆,烟斗里的烟丝孳孳的冒着火心,宽厚的嘴角腾出浓浓的旱叶燃过的烟气,他是远在山那边的庄稼人,一大早,就牵了毛驴驮上自制的山货,从二十里外的山路赶到庙会来做买卖的。买卖还算红火,半个晌午已经买了两张席子三个背篓,估计,几天庙会下来,备好的山货准能买完。
村旁一块平日里堆积着草垛的打麦场,此刻也已收拾空当,成了人们的露天商场。前来买服装的生意人在场地上用木椽搭起了两人多高的架栏,五颜六色的衣服全都挂了上去,形成鲜艳耀眼的“服装市场”:大人的,小孩的,新式的,老式的,姑娘的,小伙的,高档的,抵挡的,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市场”中,光顾的乡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山乡庙会上物货交流的盛况在村间田头的繁华是空前的,而家乡人们农闲时的休憩愉娱,欢闹有趣的自在也是一年间难得和少有的。
戏场边一块散落沙石的空地上,支起十多台酱红色的台球桌,每张桌都吸引着十多双喜悦专著的眼神。有两个二十来岁的小伙,长的一般精灵帅气,穿着也几乎一模一样,上身都是兴时白色短袖,短袖的下边各自别在皮带的腰间,黑色的腰带上,每人挂着一只新时的手机,他们许是兄弟二人,也许不是,但他们同是在外面一块打工的小伙,听一小伙在旁边打手机,他在给电话的另一头解释着什么时间和同伴一起赶往打工的城市。他们大概是从远在千里的北方或是南方回家来一心要逛庙会呢!俩帅哥一边叼着烟头,一边评头论足谈着进球的输赢。
靠近戏场,一户村子人家的院墙上,几株青翠的浓竹似水墨画般从泥土筑成的墙头伸了出来,象是在对前来逛庙会的外乡人轻轻的问好。竹外的墙角下,依着墙面搭着一个蓬布的帐篷,帐篷内,摆放着一台宽大的电视机,还有几样值钱的音箱电器,很多男女老少围在边上,赞叹的目光正落在两个俊俏女孩歌唱的笑脸上,两女孩正在欢心地合唱那首叫《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她们没有一点的怯场的样子,只是歌声有点生疏。这里是唱卡拉OK的“歌舞厅”,优美的伴唱旋律,清亮的不太标准的女孩嗓音,在放大播放、豁亮鲜活的音响里,洋溢着田野青春欢快的气息。
最令人注目的,是那座距离戏场不远的河滩上,高高耸起的一座蒙古包般的大帐篷,高耸入云的帐篷顶上扬着几面描龙绣凤,随风飘舞的彩旗,帐篷周围,拦了一圈钢筋连接的栅栏。向着公路的一面,露出两道窄窄的出口,出口的旁边,搭着一座一人多高的架台,架台上,支一面大鼓,大鼓左右,是两只厚重的大音响。大鼓后面,站着一个身穿彩装,头打扎巾,脸上描着彩花的年轻外地人,他一边咚咚的勒着大鼓,一边对着支架上的话筒,用带着外地口音的普通话声情激越的讲演着幽默豪放的江湖艺语。身旁的大音响,音量高亢,隆隆滚动着节奏强烈、时断时续的舞曲,和着咚咚跄跄的鼓声和擂鼓人卖劲的演说,气氛逾加热烈。架台前,已经围了好多的人。擂鼓人正在解说着的是“空中飞人”如何如何的惊险,“美女分身”怎样怎样的神奇-------,此刻,劲烈的舞曲,雷动的鼓响,欢快的广告演说,夹杂着表演时观众的喝彩,还有街路上人流的喧闹,遥相呼应着的是远处戏场上空喇叭里传出的嘹亮婉转的戏曲唱腔和鼓乐齐鸣,——柔和着晴空下千万缕阳光的啸叫!所有的音响混合在了一起,似一部散淡,迷漫,热烈,狂舞,充满乡土气息的春天交响曲。这是一家远道而来的马戏团正在售票表演,气象浓浓,喝彩不断,连那半山腰袅袅伸着懒腰的农舍炊烟也被眼前的热烈的气息感染的摇头晃脑起来!
当人们悠闲的脚步沿着庙会四向延伸着的“街市”和人流随意而行,舒展的眉梢就会情不自禁地发现,这许许多多占据在村间山野每块角落宝地的大大小小的货摊商铺看起来真可谓是五光十色,百样千类!让人们看惯了山野和庄稼的平淡视线顿生出了五彩斑斓和眼花缭乱的繁艳来,这眼前鲜亮着的所有的一切:“街市”,人流,商铺,棚帐,阳光,绿荫,戏曲,河流,还有张张熟悉的不熟悉的朴实而喜悦的面庞,仿佛又让人如同回到了儿时,回到了儿时看那秦腔戏般的坠入了另一番醉人的生活时境,带人走进了一幅活生生的乡村世界的“清明上河图”——哦,这可是家乡的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