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 “地摊医生”随想

“地摊医生”随想

2013-10-23 17:41 作者:张景想 阅读量:29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现实的生活中,“乙肝、艾滋病、梅毒”等一些传染病病毒是人类的终身“伴侣”,它们的传染途径多以“血液”为主,一旦传染上这种病后就很难除掉,甚至病缠终生,也可能“代代相传”。

去年秋天,我常在农贸市场看到有一些中年妇女摆地摊帮人“拔火罐、针灸、贴药膏”,这也许就是人民常说的名副其实的“地摊医生”。

“地摊医生”先是给“病人”身上拔火罐,让火罐停留约十来分钟后取下。用酒精简单地在罐印处消消毒,然后在一个玻璃瓶里取出一些长短不一的“银针”扎在罐印处,十来分钟再拔出,之后把针放回玻璃瓶里,最后是贴上几块“狗皮膏药”,宣传能治百痛。因为方便,收费也便宜,还是吸引了不少的中老年人前来应诊。

我在一旁看了治疗的整个过程,不免有些担心,怎么说呢?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现如今许多人拔火罐是常事,脖子上、腰上留着个大红印也是常见现象。受了风、落了枕、腰背疼……拿个火罐拔拔。可是,专家却认为,其实很多人很多病并不需要也不适合拔火罐,当然,这需要问问医生。

的确“拔火罐”对一些病痛治疗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并不能起到治疗目的。当然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中医认为“血不通则痛;风阻停,痛也;风性动,故痛无定处”。血不通在生活中常见的有“打伤,碰伤,扭伤,挫伤”等,局部受伤,出现“淤血”,简单的拔火罐是难起作用的。风“性”为动,是“风云再起”的见证,这风去了,那风又来,试问你又能拔得了哪个“风”。再说由于每个人表皮结构、厚度都不同,对负压的耐受力不同,一般拔火罐应控制在5-10分钟,最多10分钟足矣,否则应该是无效的。

针灸是我国中医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医疗技术,有针刺和艾灸之分。由于它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并且它对各种“疑难杂症”也有奇特的治疗效果。传统的针刺一次一小时。艾灸一次半小时。针灸一次得需一个半小时。也就是说在相隔的时间内医生就要用手“前后、左右、上下捻动银针”。现在有了“针灸机”,可自动“行”针,时间亦可安需要事先调整好,一般要求在30-45分钟。至于“银针”现在的要求也很讲究,正规的医疗单位是“一次”性的针,对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都有安全保证。

但是,我却发现“地摊医生”针灸的病人一个接着一个,而针却是从这人体内拔出,又马上扎入那人身上的那个针。

现实的生活中,“乙肝、艾滋病、梅毒”等一些传染病病毒是人类的终身“伴侣”,它们的传染途径多以“血液”为主,一旦传染上这种病后就很难除掉,甚至病缠终生,也可能“代代相传”。

为此,我衷心建议那些“病人”关注自身健康,洞察“花小钱治大病”幌子;卫生监督部门严厉打击这种非法行医行为;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人知晓“科学治病”的重要性,自觉远离“地摊医生”。

相关文章关键词

《 “地摊医生”随想》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