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也是一本书
儿子也是一本书,从牙牙学语到大学毕业,从懵懂糊涂到明白做人,经历了由浅显到逐渐深邃的过程,由一目了然到余味无穷的境界,由可知到不可预知的思维路线。——题记
一
大凡幼小的事物都给人一种可爱的感觉,一种让人自生怜悯油然喜爱赋予同情的本心。老牛舐犊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这些事物体现自然界的一种无需人化的现象,虎毒不食子,母爱永远是伟大的。这种精神延展到整个自然界一切见惯不惊自然而然人心同然。
在草地上,我们见着欢蹦乱跳的羊羔或者牛犊,常常会驻足观望一个时辰,因为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母亲的庇护下幸福地生活,没有艰辛没有困苦没有坎坷不懂风雨未经险恶,那是一个纯真的时代,令人回味与流连。
在笼子里,我们喜欢周身毛茸茸两只大耳朵一对红眼睛的兔子,特别吸引小女孩的眼球。这些作为家庭饲养观赏的宠物,本身蕴含着一种美,一种善良文静的美,一种没有敌意不好争斗惹人喜爱的美,一种初怀情窦人见人爱的女性美。
在水池中,浮游的金鱼也讨人喜欢。一年两年的过去,人老了好像金鱼不老,永远保持轻捷活泼的身姿,成群结队地在水里自由穿梭。它似乎一辈子都过着童年的日子,在优裕温暖充满馨香的环境中锦衣玉食,不计时间的生活着……
任何一类物种,它的童年都充满稚气富有纯真招人喜爱的秉性。童年是一部无字之书,不需煞费苦心地研读;童年是一张白纸,可作最美的画可写最美的诗!
二
在家庭里,儿子算是高级宠物。在计划生育政策的照耀下,儿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被双手高举在祖辈的头上,成为一道可以传宗接代可以后继有人可以荣耀家族的光环。于是一部家庭的历史开始纂稿,《金色童年》有了记忆。
从取名开始,家庭有了争论,听爷爷的还是听父亲的,襁褓中的儿子暂无发言权,这时的儿子是一部无字之书。随着时间的流逝,儿子开始懂得选择懂得好恶懂得撒娇或者发脾气的意义和作用,成为家里的太上皇。“隔代亲”无形之中造就了80后以来的“高衙内”,任性跋扈是为特色。
渐渐地他们有了理想和追求,当我的儿子11岁那年,《金色童年》里有诗为证概括了他的作为:
儿子今年十一岁。
书包同岁月一道增长,鼓鼓囊囊,塞满三千六百个日子。
伴着铃声,走出校门,变成一只欢快的小鸟。
彩霞从山顶飘过,游戏机的魅力,胜过晚餐的诱惑。
恋恋不舍,终于,想起妈妈的叮咛和老师的嘱咐,一步三回头地迈进家门。
不知什么时候,和“新闻联播”结下友谊,学着大人,评论海湾战争……
喜欢悄悄地把自己反锁在小屋里,海阔天空般的遐想——羡慕出租司机,不肯上大学,第一志愿,始终停靠在一辆桑塔纳小车上。
三
初中三年有“逃学”的劣迹,有学校请家长坐在班主任的办公室里接受与儿子一样同等的教育,毕业之时也未能考上理想的高中,于是倾其所有选择学校,开始高中生活。家庭也随之搬迁到学校附近,“陪读”成为一种时尚,至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已演变成一种习惯,从幼儿园开始直至大学毕业,从“襁褓”到“襁褓”地培养出来一个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所谓接班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的思想开始成熟。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书本知识和交际水平胜过长辈,理想前途与美好愿望成为大脑的支配力量,好高骛远和眼高手低是其行为方式,让这代人一次一次地败下阵来。看不起生他养他的偏僻小城,瞧不起钱不长路不短担子不轻的活计,儿子成了一本费解的书。
终于有了一份工作,日子应该安定,但是更多的烦恼接踵而至。房子问题车子问题妻子问题儿子的儿子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父母长辈悔不当初,儿子变成一部深奥的书,一部永远也读不完永远也理解不透的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