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历多难,必兴邦

历多难,必兴邦

2013-10-22 22:13 作者:寇宝昌 阅读量:22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灾难是社会自然变迁中最惨烈的片段,因其速变,脆弱的民族会表现得不堪一击;因其震撼,坚强的民族会在所有的悲痛和余悸都被抖落后勇敢地直面突如其来的变故。

西南大旱还未呈现出渐行渐远之势,玉树又传来山崩地裂之声,屋舍毁塌,生灵演灭;山河因之变色,草木为之拂哀……

不知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强大的自然灾害以翻江倒海之势向中国袭来,上天如此“眷顾”中国,这或许是对中国的考验?

中国接受的考验还少么!且不说近代以来我们遭受的列强的入侵、抢掠、屠戮、侮辱;就是建国以后,天灾和人祸也从未中断过。这期间天灾频繁: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灾害,七六年的唐山地震,九八年的特大洪水,零三年的非典疫情,南方雪灾,甲流肆虐……这期间人祸不断:西方世界对新中国政权的封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华民族多灾多难。

站在灾难的废墟上回望多舛的民族,描绘中华文明的生命曲线,心中不免叩问:灾难都带给了我们什么?

灾难是社会自然变迁中最惨烈的片段,因其速变,脆弱的民族会表现得不堪一击;因其震撼,坚强的民族会在所有的悲痛和余悸都被抖落后勇敢地直面突如其来的变故。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强大生命力正是体现在对灾难的抵御之中。灾难历练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勇气,催促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多难兴邦。

《左转.昭公四年》中,司马侯劝谏君王时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史实告诉我们:没有无条件的兴邦。

每一个历史跨越的前提往往都是有大难在先。

灾难临头之时,要么毁灭,怨天尤人,哀哀欲绝;要么新生,痛定思痛,奋起抗争。将求生潜能迸发出的能量汇聚起来,使悲痛绝望升华为精神力量,并凝聚成万众一心、不屈不挠的群体意志,愈挫愈强。

像以往面对其它灾难一样,这场地震又一次让整个中国瞬间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十三亿中国人共同发出了“中国,挺住”的呼喊。人们的悲痛在警报声、鸣笛声中转化为重建、重生的强大动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古老的中华民族如同一棵顽强的常青藤,历尽劫难,青葱依旧。

在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仍然会遭遇难题、困难和挫折,而唯一可以应对的就是中华民族已经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要珍视它。因为它是克服未来中国风云变幻的一把利剑,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可以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开辟一条光明的坦途。

我相信多难兴邦是一种凤凰涅?,否极泰来。我也相信,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灾祸,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幸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句告诉我们灾难是脊梁坚挺的民族前进的助推器;因为发愤图强、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只会使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愈战愈勇。

我更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不远的将来!

相关文章关键词

《历多难,必兴邦》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