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故乡的电话

故乡的电话

2013-10-23 19:24 作者:张景想 阅读量:27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印象中改革开放前,我的家乡没有电话。

孩提时,我就将装上一部电话作为奋斗的目标,并没有想象会拥有手机之类的。

从记事起,电话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只是一个拿着摇把转几圈就能说话的东西,那东西神秘且神圣,一般家庭用不上,确切的说用不起,而能用上电话的无疑都是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记忆中,当年我们村似乎没有这种大户人家,自然也就没有这种奢侈的电话。

“一封家信报平安”,那时,书信是家乡人们相互联系的唯一选择。

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一番努力奋斗的我考上军校来到了大城市,当时和家乡联系最常用的方式是书信。当时总感觉我们军人尤其是农村走出来的军人给家乡的亲人写信是在正常也不过的一件小事。当然,我也是经常同家乡的亲人朋友书信联系,彼此“鸿雁传书”,诉说各自的现状,抑或一些新鲜的变化。至今这些凝聚家乡亲朋好友的浓浓亲情友情的书信我依然把它们保存的相当完整,它们成了当年家乡翻天覆地变化的最好见证物。

到了90年代后期,由于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我的家乡终于开通了电话。

村里第一部电话开通当天,慈祥的母亲高兴的像个孩子,老人家辛辛苦苦排队等候了大半天,饿着肚子在那天中午一点多,才等到可以通过新鲜的通讯工具——固定电话给在外工作的我,诉说这件她有生以来最高兴的一件事——村里通电话了。

自此,村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开始用上了电话,而昂贵的初装费对家境条件一般的村民而言,电话仍是奢侈品。但高昂的费用使得公用电话异常红火,每到周末、节假日,距村子几里地之外的一公用电话亭前等待打电话的长龙成为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乡的通信方式也在不断的进步。“家书抵万金”,这是在通讯不发达时代人们对家的记忆,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民们生活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话从单机走向可视频电话,手机从“大哥大”到现在的会摄像能上网的多功能手机,不仅走进了百姓的生活,而且还在不断的升级换代。

现如今,村里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每逢节日,一条条短信、一个个电话,在亲朋好友之间传达祝福和问候。当然,每隔几天,我就会给家乡的亲朋打电话,或者他们给我打电话,虽然相隔数百里,却经常能听到真挚的“乡音”,感受浓浓的乡情,感觉就像置身于家乡之中!

家乡的电话不断传递着乡音、乡情,也记载着岁月不断变迁的历史。

十年前,家乡的人们虽然吃穿不愁,但经济上并不是很富裕。我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太好,但在家乡人的眼里,我是军官,在部队工作拿高工资,算得上一个有钱人,一些亲戚朋友经常打电话来找我求助,这其中无非一些缺钱的事,比如盖房子、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等等诸如此类,家乡亲朋好友求助电话接二连三的来,我焦头烂额东借西凑给他们汇钱,犹记得当时,每次接到从家乡人打过的电话,我心里都会非常紧张。

这几年,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天富有起来了,移动电话在家乡也得到普及,开始进入移动时代,手机进入千家万户,随着资费的下降,打手机已经成为家乡普通老百姓最平常的联系方式。此时自然我总会不断的接到一个又一个电话“喜讯”——村里通上柏油马路了、种地不交税还给补贴了、孩子读书不交学杂费了、农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了等等。

故乡电话的变化,使我深深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体会到家乡人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使我明白了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意义,感受到父老乡亲现在真正走上了幸福的道路。

我深爱着故乡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更爱这里勤劳忠厚的人们!

相关文章关键词

《故乡的电话》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