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的力量
导读这个故事是我二十多前年,看过的巴尔扎克《人生》中的情节。记得巴尔扎克的书中,当初写了军机大臣念及故友情谊,原本不打算把年轻人送往前线的。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辆马车从伦敦某栋大楼前出发,缓缓地行向效外。
那是一驾有棚箱的老式马车,车上坐着三个人。一位衣不不太华丽但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她不时用眼角余光扫一眼身旁的年轻人,几次欲言又止。那位年轻人眼睛闪着幸福憧憬的光芒,脸上充满幸福和优越感,正口若悬河地向他身旁的一位男士述说,年轻人夸他父亲在世时,战场上是何等英勇,夸他父亲与皇家某某关系,夸他父亲与军政大臣是何等亲密。
听着年轻人炫耀卖弄,衣着朴实,头发秃顶毫不起眼的男士,默默无语,不发一言。年轻人甚至不顾中年妇女责备的眼光,开始嘲弄毫不起眼沉默寡言的男人。好在马车车效外军营门口停下来了,年轻人和他母亲——那位中年妇女拥抱道别后,转身就向军营走去。秃顶男人叫住他:“年轻人,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靠他自己脚踏实地走出来的。”
“凭我父亲与军政大臣的关系,此番入伍,我一定会出人头地。”年轻人对老者看都不看一眼,满脸趾高气扬走入军营内。
两年后,当他在战场上丢失了一条胳膊,换来胸前一枚勋章,再缠着他母亲去找他父亲的当年挚友军机大臣,想谋求一个前程时,年轻人做梦也没想到,母亲带他到军政部,见到的军政大臣,竟是入伍时马车上的那个秃顶男人。
年轻人此时在明白,当年的马车上,他犯下了人生道路上第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这个故事是我二十多前年,看过的巴尔扎克《人生》中的情节。记得巴尔扎克的书中,当初写了军机大臣念及故友情谊,原本不打算把年轻人送往前线的。如果年轻人不是吹毛求疵天花乱坠地炫耀,甚至以貌取人看不起他这个相貌平平的秃顶男人,也许……
看到这本《人生》前,人生的路我已走过二十年,犯过许多无法挽回的错误:满15岁就高中毕业,过早离开学校,过早融入社会,而且好高骛远,做了许多稀里糊图的傻事。那一年,在火车站,面对一份美丽,面对一份柔情,面对从阳朔一直送我到桂林火车站的广西姑娘,我毅然挥手作别;那一年,在长沙,面对大婶的张罗,面对城市文明的诱惑,我心动过,我迷惘过……看到这本《人生》后,我明白我是农民的孩子,我的根在农村,我义无反顾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娶妻生子,过着平凡人的日子;那时的体制,那时的环境,注定了我的命运。几十年来,童年的玩伴,少年的同学,青年的朋友,有的在外面拼出了辉煌,我为他们高兴;有的惨遭不幸,我为他们哀伤;尽管我默默无名,但我活得踏实。改革开放后近十年,国家实行小城镇建设,我带着家小来到县城,我干过装卸工,妻子摆过小摊,靠两双白手,把家从乡村搬到城区。每当夜深人静,回首青年往事,触摸头上节节变白发丝,额上日日见深的皱纹,有时惆怅不已,也许……
没有也许,结婚二十年来,每当我走过弯路,或者战胜了困难,我就想到《人生》中的故事。常常以书中人物警告自己、反思自己。书中的人物命运告诉我;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不要把自己当个“人物”。扎扎实实,才是真实的生活,脚踏实地,才是真实的人生。
这就是好书力量,哪怕只看过一次,也让人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