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又声声
导读伤怀几时穷?布谷又声声!剪断春去正引的千丝愁,看蒙蒙飞絮戏水而溶,春暮初夏情更浓!依斜阳解东风,我更喜欢将这啼醒心月的子规声,解读成“为国催耕”的布谷鸣。
春漫过草长莺飞的四月,在一声蛙鸣中渐渐淡去。随之而来的是布谷声声,这叫声,歇了芳菲;折了残红;乱了风光莺语;灭了拍岸烟波。唤来了怨极的弦;东窗未白的孤灯。更有那满犁的雨;早耘的锄,泛青的梅,吐香的穗。
落日黄昏,散步在荷塘边,荷下蛙声一片。伴黄昏,布谷又声声。一声啼,一声叹。春留不住,晚风带凄寒。惹起三分醉意,万缕春伤。写尽春波绿,细传幽恨上青云。
说起布谷鸟,中国文人常称其为杜鹃或子规,在春夏之际,它会彻夜不停地发出凄凉哀怨的啼鸣,激起人们怀春念人的情思。“杜鹃啼血”的传说,也许是子规赋予人们特殊的伤感情结,就连一向给人冷峻的鲁迅先生也有“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的诗句。秋瑾笔下的“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更是把这一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伤怀几时穷?布谷又声声!剪断春去正引的千丝愁,看蒙蒙飞絮戏水而溶,春暮初夏情更浓!依斜阳解东风,我更喜欢将这啼醒心月的子规声,解读成“为国催耕”的布谷鸣。波眼凌空,“布谷,布谷”声不断,虽让“红紫花枝尽”,但更带来了“青黄麦穗成”。
记得儿时在农村老家,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光着膀子,东一群,西一堆,此起彼伏地学着布谷鸟的叫声,大家随心所欲地解读着布谷鸟叫的声声内涵。东边叫起“布谷,布谷”、西边高和“赶快落谷”,两边就此开始,一叫一和。“金落银落”,“不如早播”。“光光脱脱”,“快要收割”。“雨水躲过”,“粮食满垛”。“快快收割”,“好娶老婆”……
孩子们的叫声,逗引得布谷鸟声更加高亢悠长。大人们吆喝着水牛,拉着犁耙平整土地,扬起的鞭子时常甩出清脆的响声,牛儿偶尔也欢快地叫上几声。已经做好秧田的人家,开始将催了芽的稻谷撒向秧田,每洒出一把,空中便升起一道彩虹。落下的稻谷,砸在如镜平洁的畦田里,溅起点点水花,似夏雨初来,唤醒四面蛙鸣,带起满野清香。
云破月来,将故乡的身影送进家门,遮帘幕,愿风定,再学布谷声声鸣。我仿佛又看到了那扬起的鞭,撒出的虹,还有一群顽皮的发小。布谷又声声,故乡人家,原野河汊,乘夜潜入梦,留下轻歌一串上篱花。
布谷又声声,“荷锄莫道春耕早,正是披蓑化犊时。”让我们割去所有的愁,扬起耕耘的鞭,开始布谷,等到布谷再声声的时候,回望走过的路,无悔布谷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