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芽稻粑粑
导读在这样朴实的你来我往中,浓厚的乡情得到了具体的表达,邻里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加深,孩子们也在一个非年非节的日子里吃了粑粑解了馋,是一派皆大欢喜的景象。
这些年迫于生计的我,常年奔波在外讨生活,不知不觉已有十余载。虽然其间有着难以言尽的颠簸之苦,但却能够因祸得福地遍尝各地的风味特色“粑粑”而深感口福不浅。不必说清香四溢的贵州绵菜粑,不必说香钾可口的浙南咸菜钾米粑,也不必说一种源自东南亚热带国家名字奇怪的云南甩手粑;不过我最怀念也是最爱的还是故乡皖南清明时节的一种叫芽稻粑粑的美食。
在我童年时的计划经济年代里,可吃的零食极少,买不到,有也没有闲钱去买,缺钱的日子就是要精打细算着过才行。吃的大多是自己家里做的,比如应年节时做的粑粑粽子炒米糖等。在皖南有“中秋粑粑端午粽子”的说法,意思是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粑粑,一节归一节的,做什么吃什么也有个区分。
每年清明前后,是乡下人春耕的大好时光。犁田打耙以后,就要泡稻种了。俗话说:“二月清明泡稻种要退后,三月清明泡稻种要提前。”泡稻种是要把早已精选好的稻种,放在家门口小河边洗衣服的跳板近处的水里泡48小时,再捞起来放在塑料口袋里,然后用塑料袋包好,或用棉袄裹起来。这样经过几天的封焐后,稻种就发热长芽,待芽深到一定程度时,就在地上摊开。再过几天,就撒在水田里即可。撒完后,剩下的稻芽,放在簸箕里晒干。等到客人来访或遇到什么节日和闲暇之时,乡下人把晒干的芽稻放在石磨里碾磨。这磨磨的活儿至少得要两个人才能做成,一人拉,一人往磨眼里填料;一个是出力气的活,一个是出技术的活,两人合作,一磨就要磨上几个小时。磨下来是面粉和粗糠的混合物,先用筛箩筛下面粉去掉粗康,然后要等米粉阴干,干到可以拿在手里捏成团了,就放一些在一种叫“竹蒸篮”的东西上,架在锅里蒸煮,蒸熟后倒在案板上,等冷却到不烫手时,方能动手做。做粑粑要先用水把面粉搅成糊状,再用自家出产的菜籽油把烧热的铁锅烙好,最后将糊状的面粉做成圆片状,里面包上用咸菜豆腐干加肉粒炒成的咸馅或者豆沙甜馅。然后趁热将它一片片地贴在铁锅里,待贴在铁锅里的一面烧成锅巴状。用锅铲铲起来,翻过身来贴在铁锅上,又烙上油再烧。等到另一面烧成锅巴状后,芽稻粑粑就做成了。芽稻粑粑吃起来钾钾的,油油的,特别爽口,带着一股稻芽的别味清香;大人小孩都爱吃。所以小时候,每当父亲泡稻种时我和妹俩人馋猫似的总央求他多泡一些留作粑粑用。
做好了让孩子给左邻右舍的送些去。收到赠送的人家自是颇为高兴,因为这不仅仅是几个粑粑,里面还满带着彼此的友好情谊,同时还想:总不能白吃了人家的吧?就也找个闲日子动手做点,同样让孩子也给左邻右舍的送些过去。在这样朴实的你来我往中,浓厚的乡情得到了具体的表达,邻里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加深,孩子们也在一个非年非节的日子里吃了粑粑解了馋,是一派皆大欢喜的景象。
近年来,乡下做芽稻粑粑的少了,许多孩子恐怕连芽稻粑粑的样子都没有见过。不过粽子倒是经常包点,原因就在于做芽稻粑粑的过程要比包粽子复杂得多。而且现在种稻子的少了,田都挖成了鱼塘,原料不好弄。然而身处异乡的我却更强烈地思念它,甚至于潜入我的睡梦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