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魂
导读东坡毕竟是东坡,纯任天然,纵意挥洒,他以自己的纯、真,固守着心灵深处的那片超脱于世俗的净土,并且竭精尽瘁地在那片净土上培育他自己的花朵。
到四川游峨眉上青城进九寨拜乐山大佛
入巴蜀观都江踏三星寻武侯览花径草堂
一幅对联高度概括了巴蜀胜境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的确,提到四川、重庆,峨眉、青城、乐山、九寨、三峡、歌乐山,哪一个不是游客所向往的地方。所以历来有“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更为难得的是,巴蜀一带作为西南地区开发较早的地方,天府之国,人杰地灵,无数的文化古迹,足以吸引后人瞻仰的目光。
翻开中国文学史,四川籍的文学家数不胜数——
西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扬雄,西晋文学家李密、陈寿,唐代大诗人李白、陈子昂,著名女诗人薛涛,北宋文学家“三苏”及诗人苏舜卿、诗人画家文与可,明代诗人杨慎(杨升庵)……
但是,著名散文家余秋雨也说,成都的名胜古迹,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来游子的遗迹。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历来是各王朝的大后方,同时又是边防重地,所以朝廷外派到此的官员比较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北有峥嵘崔嵬的剑阁雄关阻隔关中,东有水急滩险的夔门三峡隔绝江南,于是,巴蜀又是历朝历代统治者贬谪、流放官员的理想之地。这里又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
唐代诗人王勃、杜甫先后客居蜀中,游历巴蜀多年;王维、刘禹锡、高适、岑参、李商隐等诗人先后在巴蜀任职;五代诗人韦庄曾重修杜甫草堂;宋代诗人黄庭坚、陆游、范成大也在巴蜀留下了足迹……
于是,作为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巴蜀成了我朝思暮想的地方。多年来,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三苏祠、李白祠堂、白帝城都模糊地出现在我的梦中。终于,2004年、2006年,有机会能三次游历重庆、成都及周边名胜,饱览秀美河山,瞻仰先贤遗迹,好梦终圆。
一、夔门怀古
从严格意义上讲,夔门并不是一道门。但从文化史的角度讲,夔门又确实是一道门。
2004年8月的一天夜晚,当我乘坐游船从瞿塘峡上溯来到夔门时,我被震撼了。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全长205千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夔门就是三峡第一峡——瞿塘峡的西口。长江上游之水纳于此门而入峡;夔门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瞿塘关”,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及50米,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它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岸崖又壁立”(郭沫若诗),就象巍然屹立在江面上的巨大闸门,山岩上镌刻着“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因为奉节古称夔州,所以叫它夔门。
游船经过夔门正是晚上九点多,虽然三峡工程已经开始蓄水,航灯下的江面已宽及百米左右,但前面是开阔的川江,后面是狭窄的瞿塘峡,往高处看,影影绰绰的山崖高耸云天。正有李白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故杜甫在《长江》一诗中描写道:“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古代四川有两道著名的大门:往北陆路出剑门越秦岭入关中,往东水路出夔门过三峡到江南。所以夔门历来是巴蜀与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
古老的夔门,见证过历代对巴蜀、西南、甚至中国历史格局影响重大的事件——
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庄跷溯江穿越三峡,经夜郎入滇。后因秦灭巴蜀,无法返回楚国,于是在滇池地区建立了滇王国。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由荆州经三峡入川,建立了蜀汉政权。
蜀汉章武3年(公元223年4月),刘备彝陵(今湖北宜昌)大败,退守夔门边白帝城,临死托孤给诸葛亮,随后病逝于白帝城永安宫,诸葛亮在白帝城下长江边摆下著名的八卦阵。
“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公元280年,西晋将领王?率水师东出夔门,挥师灭吴,西晋统一天下。
其后各王朝或由三峡破夔门入川,或由川经夔门下三峡统一江南。直至现代史上仍有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川这些发生在夔门的重大历史事件。
古老的夔门,更留下了无数文人的脚印——
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孟郊、白居易、刘禹锡、李贺、苏轼、苏辙、王十朋、范成大、陆游、杨慎、周敦颐等曾在夔州作官或寓居,对这里山水秀色与风土人情,留连忘返,赞美不已,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因此奉节又享有“诗城”的美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开元12年,李白24岁,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家乡彰明(江油),上成都,朝峨眉,由亮州东南清溪驿买舟东下。途经渝州、涪州、忠州、万州、夔州,出夔门,下三峡,辗转游历,希冀三年五载之后,使文名传遍天下,然后拜谒开元才子,建立安邦济世的不朽功业。可是,封建王朝容不下一个酷爱自由的天才,已经昏暗的开元天子只让他充任奴才似的文学侍从之臣。颠倒的时世击碎了他安邦定国的梦幻,却成就他去摘取诗国星辰。
唐肃宗乾元元年春,58岁的李白,当年的翩翩才子今天已成罪人,踏上了被流放夜郎不归之路。离别三十多年,李白再上三峡,时过境迁,舟行和心情的滞重狠狠地来袭击他,不觉和泪吟成一首《上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千里峡江竟走了两个月,直到第二年开春,李白才到了夔州——古白帝城。
或许是他钟爱的三峡感其冤屈而上干天象,此时,朝庭因旱灾赦免流刑以下罪犯,李白也得到赦书。在一个朝霞满天的黎明,踏上东去的小舟,趁着新发的春水,李白逸兴湍飞,大声吟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渝州夔门路一千,老病残舟诗五百”,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后,于大历元年(766)四月到达夔州,直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夔出峡,在夔州历时一年零十个月。杜甫在夔州留下了430余首诗,为其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如千古绝唱《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再如在白帝城作的忧国伤时杰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后杜甫流落荆楚,贫病交加,客死于洞庭湖上。
长庆二年(822)正月,刘禹锡抵夔州任刺史,直至长庆四年八月改任和州刺史,在夔州历时两年零八个月。刘在夔作诗44首,文14篇。其中就有其代表作——著名的组诗《竹枝词》,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古老的夔门,现代也留下了无数巴蜀豪杰追寻理想的身影——
郭沫若、巴金为了理想,摆脱封建大家庭的束缚,冲出夔门,奔向自由天地;
朱德、邓小平、陈毅、罗瑞卿、刘伯承、聂荣臻、张爱萍、吴玉章为了理想,冲出夔门,走上了创建新中国的道路。
船过夔门关,夜游白帝城,我思绪千载。
二、武侯祠攻心联畅想
云南文化史上很少有著名诗人及诗篇,但却有三幅对联名扬海内外:
其一为昆明人孙髯翁题大观楼长联;
其二为清朝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两江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时,云南罗平文人窦序题湖南岳阳楼长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怅然泪下!
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其三为剑川人赵藩于清末光绪二十八年任四川盐茶使时题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有关武侯祠的名诗名联众多,其中有杜甫的名诗《蜀相》以及董必武先生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这样的名联,但武侯祠门外及祠内的文化用品店,商贩们蜂拥上前向游客推销的旅游纪念品,最多的就是刻有“攻心联”的大理石砚台、镇纸或者写有“攻心联”的檀香扇。作为云南人,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生发自豪感。
此联不仅是武侯祠所有联语中位居第一的上品,而且是全国不可多得的名联之一。据说,毛泽东十分推崇此联,1958年他来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邓小平也曾经称赞说赵藩的“攻心联”写得好,富有哲理。
“攻心联”以“攻心”、“审势”概括了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历史活动和经验,寓意深邃。联语字面大意是:能采取攻心办法服人的,会使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人并不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不能审时度势的人,其处理政事无论宽或严都要出差错,后代治理蜀地的人应该深思。
遥想刘备当年,益州初定,北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孙吴跃跃欲试,南有孟获蠢蠢欲动,蜀中疲敝,存亡难卜。于是诸葛亮南征时采用参军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的建议,“七擒孟获”擒而后纵平定南中,稳定后方,云南为后来的九伐中原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和粮草。事实证明诸葛亮是实践“战是为了不战”的原则,所以说他“知兵非好战”。据《三国演义》记载,刘备定益州后,诸葛亮所定刑法严峻,法正以高祖旧事难之,诸葛亮据理相驳,表示了乱世当用重典打击地主豪强的决心。据史家分析统计,三国时期蜀汉的经济实力只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诸葛亮的这一系列治国举措,应该说是起到了稳定社会、强国富民作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某明星教授解读此联,说是委婉的批评诸葛亮“穷兵黩武,宽严皆误”。他在讲座中讲道,蜀汉最先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坚持依法治国,排斥士族地主阶级,刘备与诸葛亮的这种不审势激起了当时巴蜀士族的极大不满。这种说法遭到了众多观众的质疑。
更有趣的是,该教授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攻心联’对我启发很大,我是做学术的,所以又把它改了几个字作为自勉:‘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书非好辩;不审势,即褒贬皆误,后来治学要深思。’”岂料,该教授对历史人物的随意褒贬,至今已引起了学术界的众多责伐,他才是真正“不审势”的学者。
其实,以当代社会的眼光看“攻心联”,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治国、做人的道理。
“攻心”和“审势”是“管人”和“管事”之大要,是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大到治理一个国家,小到领导一个企业,管理一个部门,概莫如此,可以说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攻心”就是要得人心,或者是使人心悦诚服,离不开一个“诚信”和“宽容”。现在倡导“以人为本”,我认为是以“人心为本”,对人心的引导,最终是要靠“润物细无声”的思想疏导工作,靠文化引导的力量。当人们的价值判断由“非对即错”单一选择向“分清利弊”多元选择转变,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如何“审势”,如何正确看待别人和审视自己,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所以,社会的和谐,个人的修养,其实都在这“攻心”和“审势”四字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个道理。
据说,这幅对联是赵藩当年专门题在武侯祠以供他的学生——当时四川总督岑春渲看的。清末的四川,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已经是清王朝灭亡的前夕,岑某正是清王朝血腥镇压农民起义的工具,他之前刚刚平定了当地的义和拳运动,屠杀了许多起义农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岑春渲来到了成都武侯祠,看到了赵藩的这幅对联。说明赵藩希望此联能够对他的学生有教育意义。
赵藩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结合“攻心联”,我们可以理解,撰联时赵藩已经对清政府彻底丧失信心,认为已经无法挽救,正如东汉末年汉室江山一样,所以才劝岑春渲不要逆历史潮流而动,为旧势力——陈腐的清政府做卫道士。由此看来,“攻心联”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审势”的心迹吧!
三、大雅堂走笔
到成都,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地方,那是杜甫留给我们的一笔无价的遗产。它没有千万间的豪宅,只有一间草屋,而杜甫就在这样一个小天地中,营造出一个独特的诗的境界,这就是杜甫草堂了。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清丽绝句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抒怀,再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欣喜欲狂,杜甫在草堂创作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诗史堂是草堂的主厅,也是游客最集中的地方。堂中陈列杜甫的塑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塑像两侧楹柱上,悬有朱德1957年参观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堂的东、西两壁,还分别有陈毅书集杜句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堂后就是我们常常能在诗圣笔下看见的“柴门”了。门前,有一条小溪横过,一座别具情趣的小石拱桥横跨溪上,难道这就是草堂中的浣花溪?清溪两旁,有几垅翠竹,风吹过的时候,竹声伴着水潺潺流过的声音,的确别有洞天,难怪杜甫也有“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如此美丽的诗句了。诗史堂后还有著名的“工部祠”。工部祠东侧,有一“少陵草堂”碑亭。
这些,就是杜甫草堂的主要看点。
但是,游客常常忽视了公园内另外一处看点——诗史堂右前方“花径”边的“大雅堂”。
大雅堂是古寺“梵安寺”的主殿。梵安寺也叫草堂寺,在杜甫草堂东邻,是一座千年古刹。杜甫于公元759年冬刚到成都时写的《酬高使君相赠》一诗,其中有“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这样的句子,说明诗人在草堂尚未落成时,是借住在一座“古寺”中,而这座“古寺”规模曾相当大,只是如今有些萧条了,留下了不少空房子。所以,人们推测,这座“古寺”,极有可能就是草堂寺。
由草堂寺“大雄宝殿”改建而成的“大雅堂”,是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丰富其诗歌文化内涵而增加的一处精品陈列展馆。馆内的基本陈列《诗圣著千秋》,采用现代的陈列手段和鲜明而形象的陈列语言,展示了杜甫诗歌的辉煌成就,表现了杜甫思想的深远影响。
“大雅堂”内更主要的看点是历代十二诗人群体塑像,屈原、陶渊明、陈子昂、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李清照、辛弃疾,他们与杜甫“相聚”一堂,展示着中国古代诗坛有杜甫承前启后,优秀诗风绵延相传,贯穿始终。这些塑像尊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每位诗人的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印象最深的如陶渊明扛着锄头,重返南山;“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李白高举右手,神采飞扬,酒杯掩藏在翻飞的长袖中;陈子昂仰天长啸:“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苏东坡醉卧船头,高歌“大江东去”……
一座“大雅堂”就是一部中国诗歌史。“大雅堂”之名出自诗经“风、雅、颂”,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杜甫继承了《诗经》传统,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一座高峰;李白则把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发扬光大。两人共同擎起盛唐诗歌这面辉煌的旗帜,其影响力经唐至宋元明清,一直延续至今。
所以,在“诗史堂”内东、西两侧,还分别立放着民间艺人所塑的杜甫、李白泥像。李白的塑像出现在纪念杜甫的地方,也就毫不足怪了。
所以,在“工部祠”杜甫的塑像旁有黄庭坚、陆游的塑像。黄、陆二诗人,一在北宋,一在南宋,但都是杜甫的崇拜者,此其一也;他们又都是诗坛的杰出人物,黄庭坚身为苏门六君子之一,陆游更是我国历代诗人诗作最多的第一人,此其二也;诗人都忧国忧民,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此其三也;都曾壮志难酬,游历巴蜀,命运之坎坷如出一辙,此其四也。有这四同,用同病相怜来形容他们或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而在工部祠内同受人间香火,对于黄陆二位诗人应属当之无愧。
所以,郭沫若为诗史堂撰书名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所以,2006年8月29日,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在杜甫草堂灵感勃发地朗诵专程为草堂创作的40行长诗《草堂祭杜甫》,结尾一节是这样的:
比你,我晚了一千多年
比你,却老了足足廿岁
请示我神谕吧,诗圣
在你无所不化的洪炉里
我怎能炼一丸新丹
四、东坡楼探幽
“东坡楼”在什么地方?到过四川的许多人恐怕都不会知道。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这人人皆知。不过游客一般是不到东坡故乡去旅游的,大家都只是路过眉山,去寻访更著名的景点——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去了。
乐山当然值得一游。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2006年12月的一天午后,我们一行人沿着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下到大佛脚前,前面是滚滚岷江,后面是七十多米高的大佛,确实雄伟非凡。再沿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往上攀登,虽是寒冬,但来到大佛头顶后面时,已是汗流浃背。于是大伙到茶室喝茶。
外出景点游览时我常爱独行。趁大家喝茶之际,我继续往山上探幽。阳光还在凌云山的古木中游离,此时,游客已渐渐稀少。绕过几丛竹林,走过一堵倒“福”的红墙,拐过一个六角的亭子,就这样,我无意中与它邂逅——“东坡楼”,我的心一颤:这就是东坡年少时读书的地方?
东坡楼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位于栖鸾峰巅,系由楼、廊、亭组成的庭院建筑。但因其太小,占地不会超过两亩,又在乐山大佛的上面,所以我闯入时,整个庭院空无一人。
抬眼望,一座两层的楼阁,掩隐在苍绿的竹丛间。记得东坡一生最喜欢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走过竹丛,两棵铁树兀自而立。楼正中“东坡楼”三个字,是东坡的学生黄庭坚所书,字写得飘逸而脱俗。走进楼阁,前厅便是东坡的塑像,这不是年轻的东坡,却是我想象中的东坡:一袭布衣,一脸肃穆,一双眼睛注视着远方,那眼力穿过乐山,越过嘉陵江,抵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塑像的背面,是东坡书写的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左右两侧则陈列着木刻的竹像和砖雕的碑文,整个大厅简明而静穆。楼两侧壁上,有清代以来石刻碑记10余通,其中尤以道光年间所刻东坡画梅菊四幅及东坡笠屐图画像最为精美。楼前为洗墨池,池中游鱼背脊乌黑,相传为苏东坡在此洗砚墨水所染。
东坡楼原为明末奸臣魏忠贤的祀祠,后人为纪念宋代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而改今名。这历史令人对忠奸之别有了更新的认识。苏轼为乐山附近的眉山人,宋时曾在乐山读书,后人出于对东坡先生的景仰,便在此塑以诗人的塑像。楼前的洗墨池,相传为苏轼的洗砚之处。又因乐山特产一种其色深浓的鲤鱼,传说是因食用了东坡的洗墨之水所致,因而名为“东坡墨鱼”。美食之外,又添了几许翰墨之香。
传说苏东坡在此读书,东海龙王知道后,让三太子求教于他,并借给他一块菜园,约定五更时归还,而这块菜园地就是现今的乐山城,所以,乐山城以前是不打五更的。大佛脚下面现存有一石洞,与河水相通,传说就是龙王三太子求教于苏东坡时出入的通道。
东坡楼正对临崖处有一亭,即清音亭。据方志载,“清音亭”三字原为苏东坡手书。在清音亭凭栏远眺,江天悠远,山清水秀。南宋时邵博曾亲临此地,为这里的景色所倾倒,写下了著名的《清音亭记》,百般赞赏,“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
驻足清音亭,遥想当年,东坡借此读书,阁楼远不会有如此气派恢弘,也许就是几间草屋,也许陪伴他的仅仅是孤灯一盏。然而正是那盏孤灯,烛照出历史的风风雨雨,也烛照出他最初的人生理想:“卓然有所立”。读书之余,或漫步于庭院中,听山风的踪迹穿过竹林传出的飘忽的节奏;或栖息于清音亭,闻江水的豪情拍打山佛留下的轰鸣的回音。于是,便毅然走出了乐山。这一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惠州、颍州,直至海南的儋州,足迹在中国版图上划上了一条长长的曲线,再也没有回来。
东坡一生为官40年,却不幸陷入党朋相争的血腥漩涡。其中的30多年都是在贬逐流放中度过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正是他对自己后半身的真实总结。而追溯个中缘由,最为重要的,则是他的诗文。
在遭流放的最初,东坡是孤独的,他的心境是凄苦的,他曾在给一个友人的信中如此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信中的“喜”,信中的“幸”,只有他能品尝出其中的滋味。
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苏轼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作《临江仙》词,末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在黄州,他默然地承受灵魂的黯然栖息,在无数次的心的痛楚煎熬之后,在无数次的心灵挣扎之后,他洗去了人生的喧哗,走向远逝的先贤,走向灵动的山水。就是这一走,他走出了半个宋朝。
东坡毕竟是东坡,纯任天然,纵意挥洒,他以自己的纯、真,固守着心灵深处的那片超脱于世俗的净土,并且竭精尽瘁地在那片净土上培育他自己的花朵。这花朵鲜艳地绽放在宋朝,一直流芳到今天。
我想,正是这乐山之地,水的激越,山的豁达,还有那佛的圆融造就了东坡。它们不仅给予了东坡坚如磐石的心性,也给东坡注入了自然的灵性。虽然此时,清音亭下的大佛边人流如织,东坡楼前后却寂无一人。一座青山,一尊大佛,一个伟人。游人们只看到了那气势雄伟的佛像,忽略了佛像后面的一代文豪。当然,以东坡的豁达,他自然是不会在意的。但是我想,石头总有风化的一天,而苏东坡在人类文化史及在古今文人心中的影响力,那是无法风化的。
风吹竹响,我忽然从那竹音里听到了东坡那千古一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