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印象云南

印象云南

2013-10-24 02:18 作者:苗胜文 阅读量:37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四方街,解放前是茶马古道重要的集散地,来自西藏等地的商人都在此交易,从老照片上还能感觉当年这里一派繁忙的景象。

初春,天气咋暖还寒,我们一行到云南旅游。短短的几天,象蜻蜓点水一样略过了云南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对云南肤浅的印象。

云南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气候独特,物产丰富,民族众多。

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分四季,只有旱雨季之分。云南的物产十分的丰富。夏天有东南、西南两面的季风分别从南海和印度洋刮倒云南来,而冬天受到的冷空气波及不大,因为云南是属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部分,海拔高,冷空气一般比较重,难以被抬升到高海拔地区。因此云南大部分地区四季如春,气候温和(除了西双版纳是四季如夏)。

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云南有个叫做个旧的地方是产锡这种金属的。其实除了锡以外,铅和铁也是云南比较富含的有色金属,另外还有像银、铜和铝之类的有色金属,只是含量不如前者多罢了,因此云南也被称为“有色金属之都”。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还聚居着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3。

云南,古人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汉时期总称为“西南夷”。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徙、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各族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中和滇北广大地区;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围及邻近地区;壮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傣、拉祜、佤、景颇、布朗、纳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

“一山不同族,十里风俗异”,在这块红土高原上,生息繁衍着26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恋、丧葬、生育、节典、礼仪、语言、文字、图腾、宗教、禁忌、审美,莫不结撰为个性鲜明的文化链;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泼水节、火把节、刀杆节、插花节……神话、史诗、歌舞、绘画、戏曲、古乐……莫不独具特色,深邃而幽远。

大理掠影

在昆明吃了早饭,导游带我们前往大理去游洱海的源头西湖,观看白族歌舞表演,品尝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车在公路上飞驰,苍山象一轴泼墨的画,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那山黑愣愣地看着我,我也惊讶地瞪着他,我见过不少的山,可是从来没有看过如此苍黑的模样,我想这才是真真的男子汉吧,黑黝黝的让人敬仰,让人感到能把一切交给他。一边是苍劲起伏的山峦,一边是波涛不惊的洱海。放眼望去,洱海文静的在沉思,我看到的是显出黑色的水面,那上面很少有水鸟,也没有渔船什么的,我的心随着沉了一下,洱海已经没有往日婀娜多姿的风韵,面容显出风尘的淡黑色,可能是污染的原因吧。苍山依然,洱海已经没有往日的风姿,很让人心痛。

西湖是洱海的源头。我们六个人一组登上小船,在白族姑娘轻婉的歌声里,小船轻悠悠离开码头,向湖面的开阔处飘去。湖水是那样的清澈,软软的水草在船的两边晃悠悠晃悠悠的,白云倒影在那里,煞是好看。我们喊着,笑着,唱着,互相用木浆拍打着水,在这时在这里在此景,我们忘记了什么是喜什么是忧什么是时间,一切都融化在了这荡漾的水里,象那轻濑的水草,软软的什么也没有啦。轻?的歌声唤回了我们的记忆,一个小时的潇洒就永远留在了没有一丝污染,没有一毫纷扰的原生态的西湖。我想那里已经永远融入了我的梦境。

温柔的象水一样的白族姑娘,热情地把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迎进一个不太大的舞场。等游人们陆续坐好,身着白族民族服装的姑娘们端着一杯杯热茶,微笑着给我们送来热茶。第一杯慢慢啜饮,淡淡的有些苦味,但是随后又感觉有一种清香的味道。没等我们有更多的感觉,第二杯热茶已经递到我的眼前。轻轻喝下,一股甘甜的滋味一下子涌上心头。当我把第三杯茶喝下去时,苦、甜,易或说不清的感觉让我回味了好久好久。就在味觉享受的时候,悠扬的乐曲响起,一群鲜活的姑娘小伙涌上舞台,轻歌曼舞,摇曳柳摆,浓烈的白族风情尽展漏无遗。

走出舞场,穿过熙熙攘攘的白族印象一条街,我还沉静在那蓝的湖,歌的海中。大理,虽然我来的仓促,走的匆忙,但是我带走了苍山的庄严,带走了洱海源头西湖的清秀,带走了白族姑娘的热情和小伙的奔放。

束河怡情

云南之行很是匆匆。大理出发后,沿途透过疾驰的汽车窗户远观了建造颇有民族风格的白族村落,又赶了两个小时的山路,一路颠簸终于在傍晚来到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凭车远眺在这座千年古城城后矗立着巍峨的山脉,导游说这就是海拔米的玉龙雪山,兴奋一下子充满我们的心情。下了车,感觉头略有点晕,导游告诉我们此地海拔已经升至2400米了,幸亏早有思想准备,不致紧张。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丽江古城匆匆入住宾馆。丽江的夜是比较寒冷的。所住的宾馆虽然有空调,但是制热效果不怎么样。我们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到附近的束河古镇夜游一番。

束河古镇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夜色中,古镇灯火通明,随着冷冷的风,从远处飘来了隐隐约约欢快的舞曲声,我们快速在古镇入口的牌楼处照了像,便朝着飘来乐曲的方向奔去。在古镇的中心广场,人们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踏着明快鼓点翩翩起舞。我们也被这种热情的气氛感染,笨拙地加入舞者的行列。大家虽然都不认识,也不知道来自何方,彼此手拉着手,欢快地起舞。在忘情的舞蹈中我们忘记了寒冷,也忘记了自己是游人,我们沉浸在古镇纯朴的民风中。篝火、笑脸、欢歌在寒冷的夜色里被真情渲染。我在束河古镇留下了无法忘记的回忆。(

东巴谷

东巴谷是丽江的一条民族风情谷。当地纳西人管东巴谷叫“裸美落”,翻译成汉语就是“好大一个谷”的意思。大约有八、九公里长,最宽的地方有将近千米,最窄的10几米。它北依玉龙雪山,南邻丽江古城,是进入玉龙雪山景区的必经之地。

28日,我们一大早就赶往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在去东巴谷的路上,导游给我们简单介绍了情况。他说,东巴谷是一个象形文古国,东巴的古籍文献是用一千四百多个“世界唯一活着象形文字”东巴文单字写成的东巴经。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视为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2003年东巴古籍文献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成为中国唯一拥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记忆遗产三项世界桂冠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东巴谷生态民俗村是在保护原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用一条“匠人街”贯穿6个民族院落的布局而建成的新旅游景区。街道两旁有纳西族、僳僳族、它留人、普米族、藏族、羌族六个少数民族山寨,住房是久远的、地道的、原模原样的。因为民俗村里的房子、院落都是从原来的地方完整搬迁到此,特地保持了原汁原味。原房屋主人也随着搬迁过来,在这里继续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游客可以进入他们的房间,观看他们的日常生活。

随着导游的讲解,很快就到了东巴谷生态民俗村。当我们进入民俗村时,首先看到村口矗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东巴谷”三个字。围墙上有“东巴谷欢迎您”的字样,旁边墙上有我们不认识的字,也是6个,那就应该是东巴文的“东巴谷欢迎您”了。进村就是繁华的“匠人街”,迎面而来是竖立着的一只大大的草鞋,鞋上面有“天下无双”的字样,一看就是为迎合游客而特地制作的。匠人街上有许多店铺,向游客展示滇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有敲敲打打的银匠铺,有做豆腐的坊间,有现场雕刻的木雕摊位,摊主可以免费在生肖画的圆木盘刻上你需要的名字,中等大的圆木雕卖15块钱一个。街上还有传统的手工织布工艺。反正他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游客如果对某件事感兴趣,可以向他们提问,他们就会回答,虽然他们普通话说得不好,但还会热情地回答你的问题,向游客介绍本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文化,领略异族风情。

走在东巴谷,有一种古道遗风的感觉。感触到了少数民族那纯朴的真情,更感受到了原生态甘醇的气息。

玉龙雪山

在东巴谷游览的时候,蓦然发现在右边不远的地方绵延起伏着高大的山脉,像一道屏障环绕着脚下的土地。黑黑的山体,披散着白白的雾带,黑白分明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导游告诉我们,那就是闻名遐迩的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南的大雪山。山势由北向南走向,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25公里,雪山面积960平方公里,高山雪域风景位于海拔米以上。4000

从东巴谷远眺玉龙雪山感觉似乎很近。当我们游览完,从东巴谷出来坐上旅游汽车驶往玉龙雪山时才有了真真“望山跑死马”的感觉。

透过车窗远望玉龙雪山,让人感触到的是一种集险、奇、美、秀于一身的气势磅礴。随着阴晴的变化,时而云蒸霞蔚、玉龙时隐时现;时而碧空如水,群峰晶莹耀眼;时而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岗峦碧翠;时而霞光辉映,雪峰如披红纱,娇艳无比。脑海里蓦然就飘出了诗人海帆《满庭芳.玉龙雪山》的诗句:“积玉堆琼,山巅横卧,似矫健玉飞龙//巍峨奇美,直入上苍穹。//随雨晴时变幻,晨曦里、晖映山峰。//夕阳下、婷婷少女,玉立彩霞中。//山峰、云雾绕,琵琶遮半,娇面朦胧。//雪融成溪水,清澈淙淙。//峭峻陡崖瀑布,落千丈、奔涌汹汹。//凝遐想、迷蒙沉醉,似百态嫣红。”

汽车一路蜿蜒前行,地接导游开始给我们介绍有关玉龙雪山的神话传说:在纳西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依为命,在金沙江淘金度日。一天,突然从北方来了一个凶恶的魔王,他霸占了金沙江,不准人们淘金。玉龙、哈巴兄弟俩大怒,挥动宝剑与魔王拼杀,哈巴弟弟力气不支,不幸被恶魔砍断了头,玉龙哥哥则与魔王大战二天三夜,一连砍缺了十三把宝剑,终于把魔王赶走了。从此,哈巴弟弟变成了无头的哈巴雪山,玉龙哥哥为了防止恶魔再次侵扰,日夜高举着十三把宝剑,后来也变成了十三座雪峰。而他那战斗的汗水化为了黑水、白水。玉龙山常被当作纳西族的外在象征,而这个传说中的玉龙英雄,则成为纳西人民内在精神的象征。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

在聆听着导游那娓娓动听的讲述中,车已经扑入玉龙雪山那宽厚的胸怀。我们鱼贯下车乘上建在白水河山庄的登山缆车,几分钟就到达了缆车上站。站在平台上,冷冷的风中,仰头望近在咫尺的玉龙雪山,终于看清了他那黑黪黪的容颜,感触到了一种威严的大爱。

我们怀着一种急急的心情,踩着林间辅设的木板栈道,一步一步走入玉龙雪山的佳境——云杉坪。

云杉坪是玉龙雪山东面的一块林间草地,约0.5平方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

雪山如玉屏,高耸入云;云杉坪环绕如黛城,郁郁葱葱。在云杉坪周围的密林中,树木参天,枯枝倒挂,枝上的树胡子,林间随处横呈的腐木,枯枝败叶,长满青苔,好像千百年都没人来打扰过,就像一个天然的乐园。

山上奇冷,没拍几张照片手已经冻得麻木了。但却静谧安详,在密林中间竟然没有一丝风。我们在木板栈道上面行走,如同在月球上行走,小心翼翼,稍不留神,便会滑到。透过密密的树林发现,这个时候的玉龙雪山有几分萧飒,有几分祥和,又有几分冷艳,像一位善良的仙女,微笑地注视着来自人间的凡夫俗子,看他们惊叹,好奇,天真的样子。这便是藏民心中的圣山了,而她的主峰扇子抖依然是无人可以征服的处女峰。你不得不信,天地间一些灵异的事情,自有它内在的道理,自然的力量,不得不让我们敬畏。

丽江古城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丽江古城。夕阳余晖下的古城,歌声阵阵,笑语阵阵,红红的印象中,似乎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雾霭,给人一种神秘的印象。

丽江古城因四周青山环绕,镇中碧水滢滢,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取名为“大研镇”。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丽江古城以水出名,以古动情。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流到玉龙桥下,分为西河、中河、东河进入城中,又分为无数支流穿流古城,与散布在城区各处的井泉构成严整的水系,满足了古城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高原水乡景色。

夕阳下,古城外面的广场人流攒动,两个大水车披着红光不停地转动,水斗把汲起的水倒进一个水渠,清澈的水源源不断地向城内输送。水车背后上方是一幢古朴的建筑,上面写着嵌雪楼三个大字,旁边写着净字,我怀疑这是古城的一个寺院。就在水车旁边,一座纳西族风格的白墙上有江泽民同志1999年5月亲笔题写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十个大字,游客纷纷在此留影。

古城的河多,因而桥梁也多。导游告诉我们,在古城内的玉河水系上,架有350多座形式各样、风格独特的桥梁。其中,建于明清时期的锁翠桥、大石桥、万子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最为著名。每一座桥都有一段生动的历史故事。年代久远的石板桥跨于清溪之上,显得古朴而恬静。

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暗。夜幕下,古城开始热闹起来。沿河两边的酒吧,里面、外面坐着等待喝酒聊天唱歌的游客。小河两岸,身着民族服装的小伙、姑娘痴情对歌。那歌声缠绵,那歌声激昂,那歌声炽热,那歌声撩拨着暖暖的夜色。我们这些游客也像小河里的小鱼儿一样,甜甜地徜徉在温情的河流里。

歌声中,我们痴痴迷迷就来到了古城的中心——四方街。

四方街,解放前是茶马古道重要的集散地,来自西藏等地的商人都在此交易,从老照片上还能感觉当年这里一派繁忙的景象。

夜色下的四方街,很小,那早已坑坑洼洼的方砖遍载历史的沧桑。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四方街早已是灯火通明,人山人海。篝火前,纳西族的老奶奶们即兴唱起了纳西族歌曲,游客们手拉手跳起了纳西的踢腿舞,简单明快,加入的游客越来越多,一圈不够,外面又围起了一圈,里三圈外三圈,煞是热闹,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我和同伴们踩着那澎湃的乐点,手挽手,也慢慢融入这个歌的世界,舞的海洋中………

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我像蜻蜓一样,到云南那令人梦牵魂绕的地方飞掠了几天。虽说浮光掠影,但是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那风….常常闪现在我的梦中。在梦中,我就幻成一只五彩的蝴蝶,徜徉在那散发着淡淡香味的黄黄的油菜花的世界里。

相关文章关键词

《印象云南》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