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丙申坚守诚信体现男人的铮铮铁骨
•时评报道:山西运城市夏县,古时称为安邑,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号称华夏第一都。夏县人胡丙申,当过乡镇“一把手”,担任过夏县民政局、乡镇企业局局长10多年。但是,那乡镇企业局的“一把手”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他在局长任上,为全县10多家乡镇企业担保了69万多元贷款,结果有些企业借贷的钱成了死账坏账(5月26日人民网)。如今人家欠下的钱,老两口前前后后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直到2011年元月才全部还清39万元“保账”的钱。还债的钱中,有他的退休工资,开小卖部挣下的辛苦钱,甚至老伴打零工的收入。胡丙申退休后打工十年替农民还了39万元的债的事迹在网上传播后,迅速成了网络红人,被网民亲切地称为“憨憨局长”。他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感动了无数的网友。这是一个退休官员对法律的遵守和对诚信的捍卫。目前,山西省已经将胡丙申推选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为民担保求富农。原来胡丙申在1992年到夏县乡镇企业局担任局长时,骑上自行车下乡,把全县乡镇企业摸了一遍,他发现很多乡镇企业不景气,大都陷入困境,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流动资金,这是制约夏县乡镇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胡丙申通过走访调研,看到不少企业瘫痪和停产很着急。当时乡镇企业局是一无政策,二无职能,三无手段,没有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这个烂摊子,工作很难打开局面。由于企业没有多少家当做财产抵押,根本无法到商业银行贷到资金。本身胡局长就是农民出身,体验到农民要想发家办企业,有多重困难他很清楚。一些走投无路的镇办企业的农民,为了使企业正常运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找胡局长请他出面担保,解决资金问题,胡局长并不是一时冲动,为了把乡镇企业搞上去,解决夏县经济不活跃的被动局面,让企业恢复生产度过难关,说:“行,割我的肉都行,哪还怕担保”,我们就从这句话中,就能知道胡局长为民办事的热情和担当。他当场为19户农民担了保,向银行借出69万多元扩大再生产。他的行为当年得到了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当时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县委书记对胡丙申急乡镇企业之所急,想乡镇企业之所想,千方百计为乡镇企业筹措流动资金的举动,给予了通报表扬。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年贷款的农户中,只有八户盈利及时还清了贷款。还有十一户在随后的几年中都没能翻过身来,经营的厂矿倒闭了。直到2001年胡局长从岗位退下来后,银行债主们纷纷找上了门来,告诉他提供担保中,还有高达24万多元本金没有还。他听道这个信息后几乎晕了过去,责怪银行为什么不及时催人还款。他当年在别人的贷款担保书上签下名字、想到的是乡镇企业局局长的责任,为了使农村经济飞跃的雄心壮志,可是他实在没有想到会出现今天这样狼狈到无法收场的局面。工作三十多年,在外边,他正直、务实、亲民、清廉,在家里,他是儿女心目中的偶像,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但如今一夜之间声名狼藉。随后他带着银行职员去讨帐,哪知欠债人跑的跑,病的病,死的死,证实已经没有了希望。
替民还债为诚信。面对如此经济危机,他一时转不过弯来,想跳入黄河一死了之。在大堤边坐了一回,经河风一吹顿时清醒了,认识到这一死也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面对才行。回家后,一些昔日的老部下,纷纷给他出主意说:“找下县领导,请组织出面解决。或者找关系,把信用社的贷款做死帐处理,我们替你去办”。胡丙申却说:“谢谢大家的好意,我是党员,应该带头遵守纪律,恪守法律。担保就要负责,这是一个人的诚信问题。我将替这十一户农民偿还债务,并承诺争取十二年把所有钱连本带利都还上”。多么好的一个退休官员,对于这种为人重义、守信,为官尽忠、守道的人,我们就应当肯定。应该敬重这位“憨憨局长”。
是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忘记自己入党时面对党旗的铮铮誓言,要始终怀有为民服务的信念。为了替老百姓还这些债务,胡丙申十年来,摆地摊卖对联卖鞭炮,开饭馆、搞理发、搞养生馆、搞小商店,甚至给人做饭,许多与他退休局长身份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活儿他都干过。在这十年的苦辣辛酸中,遭受了多少责难和委屈,我们旁人应该体会的到是个什么滋味。他俩老给人还帐没有找儿女要过一分钱,曾经坐小车的局长,去拉板车争力资费,这是多么大的转变。小商店不到晚上十二点不关门。每餐吃一顿饭的标准只是一碗水、一棵葱、一个馍。为了节省开支,一双皮鞋穿了十年,鞋底全磨光了他垫着硬纸片缝上继续穿,十年没有穿过新衣服,清苦到了极点。十年还债路,虽说弹指一挥间,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很不容易。为了多赚点钱早日还完帐,60多岁的老伴王金梅,每年都瞒着儿女回农村当季节工,给人家打场、割麦、摘棉花、摘苹果、挖红薯、掰玉米,甚至拆房、砌墙无所不干,每天能赚20元辛苦费。这十年中,勒紧裤带还债的过程催人泪下。挣钱给农民还债的收据就有近百张,整整十年啦,2010年元旦才还清最后一笔,总共连本带利还了39万元。
胡丙申走进公众的视野,就在于一篇《夏县“憨憨局长”10年还清担保债》的帖子,人们看到后在网上纷纷留言,称赞这位昔日的人民公仆。运城市经济文化界人士联合会也发出倡议,号召全市市民和企业家向“还债局长”胡丙申学习,做重信尚义的模范公民”。本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担保要负连带责任。退休局长还债本无可非议,为何还会在社会上有如此的热议呢?就在于现在担责的官员实在太少,不少人都在想方设法朝腐败靠拢。胡丙申恰恰相反很另类,他用实际行动、凭个人之力用十年的时间去实施解决。时下,有些党员干部遇到问题绕道走,遇到矛盾向上推,遇到难题往下交,表现出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不敢承担责任,给社会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胡丙申事迹被媒体披露后,除全国各地党报、都市生活报纷纷予以刊发外,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转载。有的网站开辟评论专栏,供网友发表意见,还有的网站采取投票方式,统计网友观点。一时间,网络上掀起了诚信热、丙申潮。
作为局长他舍弃悠闲的生活,宁愿退休后走十年还债路,也不滥用手中的权力,这种干部确实很给力,带了一个普法的好头。他让这个社会重新审视我们的人生价值和普世价值,我们感受到老人身上散发出强大的感召力量。用十年时间打工替农民还贷款的局长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正因为现在有了,感到稀奇才有人出来说他憨。“憨憨局长”到底憨不憨?仔细品味之下,发现“憨憨局长”是事憨理不憨,人吃亏,心不亏,用自己的“憨举”,亏了自己赢了民心。从个人利益上说,胡丙申是个“憨憨”,但是从社会发展和为民爱民的角度讲,胡丙申真是个大公无私的典范。他是一面镜子,憨得荡气回肠,憨得让许多人为之羞愧,为之汗颜。
我们有些公仆,在台上口口声声喊着为人民服务,背地却贪污腐化、醉生梦死。在干着蝇营狗苟的勾当的时候,想到过什么是真正为人民服务吗?胡丙申为了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了给农民一个致富的机会,冒着风险为他们担保。一切为群众着想,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当他们还不起贷款时,他主动担责不搞特权,不亏党心。他不将困难移交,而是毅然走向街头打工还债,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心胸的豁达,更有人生态度的从容坦然。现在有不少官员凭借自身的权力,大搞徇私舞弊活动,认为“亏啥不能亏自己”,然而,他们却深深的“亏”了党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怀有为民服务的信念,始终对党和人民充满无限的深情,不能因为手中的权力而和群众脱离。避免因职务的升迁、权利的扩大、私欲的膨胀,而飘飘然,大搞特权、亏了党心,而成为人民的罪人。
如果他当初就只想着自己过得舒服,他本可以通过关系来搞定不是难事,或者一推六二五了事,说是政府行为可以不承担个人责任,也说得过去。局长退休了,所有的事情和问题也理所当然的甩给接任者,接任者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孩子哭了抱给娘”,政府自然要想办法。自己退休了何必还去打工还债呢?哪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坚守,用十分艰辛的务工来替人“还债”?就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还有许多的人是讲诚信的,是讲道德的。与其说他打工还债是为了履行自己的责任,不如说是为了履行一种道义,甚至是在维护和守住官员的伦理底线。他帮助农民担保贷款,如果放下官员的伦理和做人的道德廉耻,去死皮赖脸的和银行方面“扯皮”。也可能会“赖”掉这笔债务。但做人的诚信、道德,官员最起码的伦理底线也就不存在了。
“憨憨局长”十年为别人还清39万元巨款一事,引起了社会极大的轰动。以《人民日报》为首的众多媒体记者,争相赶往夏县约见采访胡丙申。夏县的老百姓现在普遍为“憨憨局长”而自豪。在《担保法》等相关法律还未健全之际,他用自己独有的高尚品格诠释了什么是“诚信”,在“香艳日记局长”、“巨贪局长”屡现的今天,“憨憨局长”树起了一座当今社会的道德丰碑。胡丙申的感人事迹,引起运城市夏县县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目前已责成夏县电视台拍摄一部专题片。以他真人真事宣传诚信精神,教育更多的人,为招商引资打造良好经济环境。
无论是替人担保,还是替人还债,都证明胡丙申的精神高贵与道德清洁。胡丙申的存在价值,告诉人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他不只是为了让人仰望,更是应该成为一种坐标,官员在比照的同时,更应该向其看齐。我为中国有这样朴实而一身正气的地方官员感到骄傲与敬佩!这对那些盘踞高位的贪官污吏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讽刺。尽管今天我们看到胡丙申的家里,一眼望去家徒四壁,但他的精神境界是多么的富裕,他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的充实!民众和政府应该为这样的地方干部树碑立传,发扬光大这种诚信精神。胡丙申是条汉子,值得喝彩。他守信辛苦还债,体现的是一个男人的铮铮铁骨。
(2011-05-2802:42:32)